春秋时,晋国自晋文公开创霸业,长期与楚国对抗,是当之无愧的中原霸主。但是这个晋国在最初分封的时候却是个不起眼的偏远小国,它是怎么
至于襄阳和徐州,则要同时阐述二者的军事地位。
襄阳城处于西安和南京联线上,而徐州位于北京和南京联线上。历来北方势力南下,无论是游牧骑兵还是中原步兵,能够让他们有所选择的必然是襄阳和徐州这两个据点。
因为,襄阳控制着中原南下的西翼通道,徐州则控制着中原南下东翼通道。
这两处据点是相互依存,相互独立的特殊存在。
襄阳城所面临的军事压力主要是关中地区和中原地区两地的军事力量。
襄阳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最大,城池的归属权也至为重要。
襄阳城为一座依山傍水的军事重镇,在它的两翼分别高山林立,成为拱卫这座军事重镇的最佳屏障。而襄阳城的城池前方,河流盘踞其北,构成了一道天然的河道屏障。
徐州城面临的军事压力较大,因为对于徐州城而言,他的军事价值不能仅仅用一座关城来阐述。
徐州城永远和江淮防线仅仅的相连,他们之间更多的时候是共生关系。江淮防线的横跨太宽,它需要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军事重镇调和横跨太宽的江淮短板。
军事地位的变化
太原、襄阳、徐州这三个重要的军事据点,它们的军事地位并非同上同下,而是随着古代王朝政治重心的转移发生微妙的变化。
汉唐之后,随着王朝政治重心的东移,南方的地区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太原由于地处吕梁山和太行山的中间,相对孤立的地形,能够让太原成为一个独立的军事地点,更多的时候,太原这个军事据点是作为独立的军事政权而存在,并不对西安和北京起到联动作用。
汉唐之后,天下久经战乱。
后唐、后晋、后汉、北汉莫不是作为独立的军事政权而雄踞山西,它和关中、燕云地区的联系也时有时断,无形中降低了自己的存在价值。
这个时候,襄阳和徐州的军事地位要远远高于太原。
因为,此后整个王朝的政治运动轨迹是沿着洛阳--北京这条东线进行缓缓发展。更多的战事也开始在襄阳、徐州两地打响,它们两个据点所面临的军事压力此时要远远超过太原。
这种情况可以说一直持续到了明清时期。
明清两朝,这两个大一统王朝,将太原这一军事据点的地位再一次提高,成为了和襄阳、徐州并存的三大军事据点。
在大一统王朝的和平时期,它们相互协同,共同联结着西安、北京、南京,共同发挥着彼此的军事作用。
明朝末年,李自成从关中出兵,直扑太原,更是直接打穿了北京,顺利进占北京城。
三角格局
其实,我们仔细看一下太原、襄阳、徐州所构成的这个三角军事格局,中国所有的地形几乎都被囊括其中。
太原控驭山西高地,襄阳控驭南阳盆地,徐州控驭江淮水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