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年前的中国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个怎么样的时代?

admin 291 0

当地人只能靠一些物理办法来升温,如:培土法,该法最早见于北魏《齐民要术》,通过燃烧柴草、秸秆、枯枝等,让土壤疏松,温度升高,用以保护果树的根部。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现在较常见的方法,就是包裹法,这些在史书上都有记载,也是对当地御寒经验的一种归纳。

但是,这种方法只能管得了一时,不能拦住气候对于农作物的影响。很多水果,如:荔枝、椰子、槟榔等种植,开始向南迁移,就连树木的生长速度也由此受到了抑制。海南岛琼海的红树林,曾于1486年出现了生长的高峰期,之后,便呈现出了一个缓慢的趋势。

应对这种极寒气候,当时的政府并无有效的对策:一是经验不足;二来是这种天气异象,在当时传统的认为中,是为“不吉”。

虽然,一些史料中均有对当时“实情”的记录,但是,都是偏重于“记录现象”,而就此引发的社会危害,却没有更多的文字记录。可以推测,朝廷知道有灾情,但是,并不清楚这灾情程度的“深浅”。明清两代,都可见“赈灾”的史料,但是,只能解决一时,却并不能有效化解根本矛盾。

也许会有人反驳,天灾无法阻止。其实,前人已有在摸索出路了,丰图义仓就给了后人很大的启示。每个朝代都有类似的此举,但是,政治清明的时候还好,管理透明,一旦朝政混乱,这反倒成了最容易出事的地方,故长期坚持的少,时立时废。

当然,自然现象是无法阻止的,但是,“无为”更会导致本已不安的社会就此走向动荡。一些学者将明清时期的小冰期分成了3个阶段,其中一段就是万历二十八年(1600)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期间,发生了朝代更替,朝廷对于这些民间“闹事”者只是镇压,其实,就是“一口饭”的问题。

可以说,在这3个阶段之中,国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明末,汉族人口一亿二千万,至清初社会安定时剩五千多万人口锐减一大半,此赖美洲传入的土豆、红薯和玉米等抗旱高产作物以救命。可见,由社会经济混乱带来的巨大危害,但是,朝廷并未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三百年前的中国有多冷?“明清小冰期”是个怎么样的时代?

自然现象的异动,通过生态链的传导,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虽然,这些都无法抗拒,但是,有充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应对并非不能最大程度的化解。有人担心历史是否会再来一遍,然而,更需担心的应该是我们有无做好准备。与其去猜测下一个未知的时间点,还不如脚踏实地设计更有效地应对举措。

有备才无患,这个很浅显的道理却往往是“灾到临头”才会被人记起。

历史上有记载最早的春联是什么?竟然预言了历史!

我国的对联文化,可谓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对联文化就如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少文人墨客都奉为至宝。对联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也可

标签: 文史百科 历史文化 文史知识 古代历史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