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既管辖不到今天太原的地界,宗敬跑到那里,可以说绝无可能。再考太原地名的由来,《尚书·禹贡》:“既修太原,至于岳阳。”这个太原,指的乃是泛指今太原市至临汾市一带之地。《尚书正义》曰“高平曰太原,今以为郡名。”秦设太原郡于其地,才是专门的地名。《禹贡》篇的写定时间,至今尚有争议,大部分学者(顾颉刚、翁文灏,日本内藤虎次郎等)以为写成于战国时间,又《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猃狁,至于太原”。顾炎武《日知录》认为,从诗中泾阳以考太原,当在今之甘肃平凉市,学者多从其说。因此,周景王、敬王时,今之太原地,既无太原郡、县,亦无太原之邑,当时称作大卤。说宗敬避周难于太原,本来没有根据,加以今太原之地尚无专指的城邑,所以说太原二字,实属某个修太原谱的人所妄改(改《潜夫论》之“平阳”为太原),略一考证,改动的痕迹就显露出来了。

其实,晋阳这一地名见于《春秋》及《左专》,已是鲁定公13年(晋定公15年,公元前498年) 的事。《经》:“晋赵鞅入于晋阳以叛。”《左传》:“晋赵鞅谓邯郸午曰:‘归我卫责五百家,吾舍诸晋阳。’”杜预在此句下有注:“晋阳,赵鞅邑。”这时,距周敬王三子争立过去20余年,晋阳还是赵鞅的采邑,20多年以前,谁知道是什么样子,也许仍是赵氏的采邑,宗敬跑到那里去,有可能吗? 晋阳立为县,属太原郡,乃是西汉的事,故说宗敬避周乱奔晋阳,也是违反史实的。
至于说宗敬奔于平阳,倒能说的过去,因为春秋时,平阳为晋国北边的一邑,总算是在晋国领土之内,但重要的问题是,秦行郡县制,建置36郡,平阳属于河东郡而不属于太原郡。宗敬要是避周难去平阳,就与太原不发生关系,无法制造什么王氏出于太原的无稽之谈了,所以非得把平阳二字改为太原或者晋阳不可。

据《新唐表》谱图序的记载,周灵王太子晋的儿子为周司徒,时人号为王家,从此子孙以王为姓。由宗敬到王错八世之间,传承者之名佚失,由王错历九世至秦朝王离,因避秦乱,其长子元逃到琅邪皋虞,又四世传至西汉宣帝时王吉,后迁临沂。从王元以后,为琅邪王氏。王离次子威,汉扬州刺史。九世孙东汉王霸,居太原晋阳。从王霸以后,为太原王氏。尔后《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都把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看作双峰并峙的两大族。唐代着作《广韵》、《元和姓纂》虽然因为太原王氏已经成为五大名族之一,在王姓17望或21望中将太原王氏排在琅邪王氏以前,但仍认定他们各是一族。北宋修《新唐书》,在《宰相世系表》王姓部分,把从宗敬到王元这一段传承写入琅邪王氏部分。太原王氏部分却从王威写起。显然因王元是长子,应该在前。王威是次子,应该在后。总之,仍然认为琅邪王氏与太原王氏各是一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