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宫殿距地面27米,总面积为1195平米,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结而成,全部是拱券式石结构(拱顶直墙石衬砌),不用梁、柱,前、中殿连成一个长方形的甬道,后殿则横在顶端(见图)。前、中、后三殿之间,各设一道结构相同、全部用料石构筑成的券门,券门下是两扇汉白玉石门,其高为3.3米,宽1.7米,重约4吨。石门制作工整细致,又十分合理,大部由原石雕凿而成。前、中殿的空间较大,由地坪至拱券顶高7.2米,两殿连接长为58米。殿内地坪均用“金砖”铺地。中殿左、右两侧有两条甬道,通向左、右配殿,甬道口装有青石门,形体较小。两个配殿全部用料石起券(即石衬砌),殿高7.1米,宽6米,长26米。后殿的空间最大,其高为9.5米,宽9.1米,长30.1米。殿内设棺床,地坪铺以磨光的光斑石。
阴阳师到底是什么?阴阳师是怎么在日本发展的?
“阴阳师”这个词,从很早开始就已经比较流行了,只不过还只是在一个很小部分的人群当中流行起来的,后来因为一款《阴阳师》的游戏,这个

建筑历史
明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和皇后的陵墓,它是分布于北京的十三座明代皇陵中一座进行了考古发掘的陵墓。定陵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动工,历时6年完成,共耗用白银八百万两。
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该陵墓整整闲置达30年之久。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成祖长陵、世宗永陵、神宗定陵)。完全仿照他的祖父世宗的永陵建造。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由明世宗开始,由于明神宗建陵时仿照世宗所以有外罗墙)。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昌平,地上木构建筑大部分被焚毁。同年清兵入关,陵园再遭破坏。
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1787年)修葺时,祾恩门、祾恩殿被缩小规制重建,但民国年间再次被焚。陵园建筑中只有宝城、明楼、重门和陵垣始终未遭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