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陵的挖掘出土了哪些东西?为什么说定陵的挖掘是悲剧?万历皇帝朱翊钧,想必很多人很多人也有不少了解吧,对于这位皇帝,可能最令人印象
当时有人评价北京的地理形势“沧海遶其东,太行峙其西,后枕居庸,前襟河济”,也就是东有大海、西有太行山、北有居庸关、南有黄河。不过大学士丘浚就直接指出了其缺陷“居庸者,则吾之背也,紫荆则吾之吭也。都燕者切近北狄,则又将恐其反扼我之吭而拊我之背焉,所以防蔽之者,尤当深加之意。”也就是居庸关是北京的北部的唯一的防线,万一居庸关失手,那么北京就难以自保,北京沦陷,那么中原就没有可以可守的险要了。陈建也评价道:“幽燕形胜,自昔称雄,然距边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而天子自为守。所幸胡人惟利在抄掠,无争帝之志耳。”也就是北京距离边塞只有200里,使得天子守国门。所幸的是蒙古没有称帝的野心,只有抢劫的短浅眼光。
另外,明成祖迁都北京另外一个借口是北京“饶谷马鱼盐果窳之利”。北京地处于华北平原以北,有大量的粮食、蔬菜等供应,又可以通过运河来运输南方的物质。但是这也恰恰反映了北京的弱点。正如唐朝时期长安,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就不断向江南地区运输粮食到达关中。这个措施无疑让北京在经济上严重依赖于东南地区供应,一旦地方割据势力切断了京杭运河的线路,北京陷入了绝境。
人们又说,明成祖迁都北京,有利于加强对蒙古、女真族的控制。的确,在永乐年间,明朝几次北伐蒙古,都取得了胜利。朱棣在东北地区的招抚也获得了成功,在黑龙江流域设置了奴儿干都司。但是这些都是短暂的,只有20年的成功,但是换来的却是200年困局。从宣德年间开始,明朝就无法维持强盛的局面,蒙古的瓦剌、鞑靼等相继兴起,不断冲击明朝的长城防线。1449年,明英宗亲征,50万大军全军覆没。嘉靖时期,俺答汗制造了“庚戌之变”,嘉靖值得让他在北京大肆烧杀抢掠,并且贿赂以金银财宝,最终俺答汗才离开。隆庆时期,明朝被迫和俺答汗签订城下之盟,每年给予蒙古大量的“市赏”,才使得蒙古不再侵犯。
蒙古的侵犯停止了,但是东北的女真族又兴起。在明朝末期,女真族建立的清朝已经将山海关以外的地区全部占据,而清军还多次绕过山海关进攻河北、山东一带。此时的北京几乎成为了塞上孤城。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明确批评到:“有明都燕不过二百年,而英宗狩于土木,武宗困于阳和,景泰初京城受围,嘉靖二十八年受围,四十三年边人阑入,崇祯间京城岁岁戒严,上下精神毙于寇,至日以失天下为事……江南之民命竭于输,太府之金钱靡于河道,皆都燕之为害也。”
在明朝末期,本来是北京西部屏障的太行山以转手成为他人的屏障。太行山作为山西高原的东部,理应是山西可以居高临下控制华北平原的要塞。因此,当李自成占据了山西之后,攻陷北京也就成为了在所难免之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