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六年秋,匈奴出兵马邑(现山西朔县),因匈奴兵力过强当时守军韩王信多次遣使和解。高祖欲发兵救韩王,却因韩信多次派使臣与匈奴人接触,以为韩信对汉朝已有反叛之心,派人责难了韩信。韩信害怕被高祖诛杀,率马邑众部投降匈奴。而后在韩信的引导和帮助之下,匈奴人攻入太原,兵临晋阳城。如若失去山西,将严重威胁汉朝对中原地区的统治。

次年为稳定汉朝北部局势,高祖御驾亲征。三十万军出击匈奴又有皇帝的亲征,初期进军顺利,平定了韩信的叛乱。后来被匈奴使计围困在白登山,史称“平城之围”。高祖采用陈平计“使使间厚遗阏氏”(出自《汉书·匈奴传》),才得以解围。
经此一役,汉朝统治者真正意识到当时匈奴力量的强大。如果匈奴只是小规模骚扰,虽然或多或少有些损失,但不会亡国;如果惹怒匈奴,引起他们大规模侵犯,稍有不当即可能颠覆大汉政权。短时间内只能给与其利益先稳住匈奴,解决好内部政治、经济问题,有余力之后才能解决外部的匈奴问题。于是高祖听取谋臣刘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汉初政治家决定以和亲暂时缓解内外矛盾,制定了与和亲相关的一些约定。关于和亲的人选、汉匈双方边境界限、权力地位、经济贸易交流以及汉匈双方的义务都作出了相关约定。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开始了华夏民族与其他民族的和亲之路。

和亲形势的转折
经过汉初几位帝王的不懈努力,发展到武帝即位时诸吕被诛、诸侯王尾大不掉问题已解决,朝堂内部环境相较于汉朝初建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政局走向稳定,经济恢复,甚至出现了“文景之治”这一繁荣局面,国家力量空前强大。
为了进一步蓄备力量,在经济上汉武帝将铸币、盐业、冶金等行业的经营权由各诸侯国收归政府所有,使得中央财富激增。政治上对内武帝采纳谋士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诏“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条上,朕且临定其号名”(详见《汉书·王子侯表》)。各诸侯国嫡子继承王位,分得大部分领地,庶子也可以分得少部分领地,这样削弱了诸侯国的权利和势力范围,中央集权得到了巩固。对外派遣使臣出使西域,欲与月氏联合抗击匈奴。在军事人才储备上也有了卫青、霍去病等实力人才。

武帝时期,已经不是汉朝初建时经济凋零,面对外敌侵凌只能忍气吞声、送人送物了,不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军事上各方面的条件都已经成熟,并且准备日渐妥当。正如汉武帝自己所述“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不出师征伐,天下不安”(见《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