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问,在我国大地上,哪种庙最多,答案是无可争议的,当然是土地庙,几乎是无处不在。如果再要问,在我国大地上,哪种庙最小,答案同样无可争
这些机构主要是为了皇帝咨询政务的,这些机构里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实权,任何事情还是由皇帝做决策的,削弱相权提高君权。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开始逐渐提高,人们对他们很是尊敬,这时内阁大学士的地位就相当于宰相的位置了,并且他们工作的地点在内阁,而且所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为皇帝提供建议了,而是能够做出一些决策。
而当时大家在坐位时,左右大学士分别坐在左右两边,殿阁大学士则做在正中间,所以这个时期的中堂,实际上就是指的内阁大学士中的殿阁大学士们。而且清代诗人王渔洋在《池北偶谈》一书中也记载过:
"明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翰院中设阁老座於上,而掌院学士反居其旁。诸学士称阁老曰中堂,以此。"
而到了清朝,清承明制,但却又不是照搬,因为清朝是满人当家,但汉人的势力又不能忽视,所以公元1644年时,多尔衮让原本的内阁还有六部等官员与满官一起处理政务,这就形成了清朝的内阁制。
这时候他们的地位还很低下,直到雍正八年,他们的地位才得到真正的认证,是正一品的官级,所以大学士就相当于朝廷中品级的最高的文官,类似古代的丞相。这"名"是有了,可是"权"还是没有,为啥?那当然是雍正帝设立了军机处啊!

所以清朝真正行使宰相权力的,是军机大臣。但是,军机大臣们商议朝政,并不能坐在中间主持政务,只能坐在旁边听皇帝下命令,那"中堂"如此高端大气上档次的称呼自然也就不能用来指军机大臣了。
那这些大学士们就想啊,就个虚名,这荣誉称号谁稀罕,又不能当饭吃,久而久之,罢工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了。朝廷一看,这还了得所以清朝政府为了满足这些大学士对权力的要求,往往让他们管个部。到了这个时候,大学士又有了一席之地。
他们再次掌管六部,并且六部尚书也是他们的下属,这些尚书们由满汉两个人掌管。在办公的时候,他们分别坐在大堂的两边,而如果他们其中一个人是大学士的话,那么他就会坐在正中间,因此"中堂"就变成了做中间那个人的尊称。
其实除了内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也有中堂这个称呼。
所以严格来说,中堂其实只是一个虚名罢了,只是对大学士们的尊重,并不代表着他们手中有多大的权力,中堂并不是什么官职。
而军机处就不一样了,军机处会有3至6名官员,而这个地方是朝廷政权的中枢机构,皇帝若是想要发布什么诏令的话,诏令是出自这里的。但是诏书则是内阁发的,由此可见,内阁其实就相当于名义上的宰相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