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齐桓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一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名小白。僖公之子,襄公之弟。为公子时因见内乱,离齐至莒(今山东莒县)。襄公被杀,齐之大夫迎立为君。即位后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国势强盛。桓公七年(前679)于鄄(今山东鄄城北)之会始称霸诸侯,奉行“尊王攘夷”政策。二十年,奉周王命讨伐卫国。二十二年,伐山戎,救燕国。二十五年,败狄救邢、卫二国。三十年,伐楚,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结盟而还。三十四年,周因王子带争王位而起内乱,率诸侯会于洮(今山东鄄城西南),尊周襄王为王。次年,与诸侯盟于葵丘(今河南兰考东),规定与盟诸侯永保和好,维护等级制度。后又两次命诸侯戍周以御戎。因“九合诸侯”,“尊王攘夷”,故为春秋五霸之首。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值得注意的是,在刘裕之后,这一惯例依然得到了延续。比如唐高祖李渊,之前的爵位是唐国公,所以登基称帝之后,以唐作为国号。就第二点来说,则是因为刘裕所建立的南朝宋,始于公元420年,此时距离蜀汉灭亡(公元263年),已经有超过150年的历史了。至于西汉和东汉,则和南朝宋存在更遥远的时间跨度了。在此基础上,在笔者看来,因为相隔的时间太久了,人心思汉的情况自然比较淡薄了,这和东汉末年,刘备建立蜀汉的情况显然是不同的。彼时,因为忠于汉室的力量还是存在的,这让刘备打出匡扶汉室的旗号后,能够聚拢相关的势力,从而成就帝王之业。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曹操到死都没有篡汉自立。
但是,到了公元420年,刘裕如果以汉作为国号,在当时并不会带来多大的帮助。也即刘裕登基称帝的时候,很多人对于汉朝已经淡忘了,至少没有什么复兴汉室的呼声了。如果是在西晋末年,可能还有人可以说自己经历了蜀汉时期。但是,到了东晋末年,自然不会有人这么说了。所以,在笔者看来,在公元420年,刘裕如果使用汉作为国号的话,并不能起到类似于蜀汉的效果。
三
就第三点来说,刘氏家族世居彭城(今江苏徐州),彭城是春秋战国时期为宋国故地,故称“宋”。根据史料的记载,宋国(公元前1114年—公元前286年),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国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市)。周初被周天子封为公爵,国君子姓、宋氏。共传三十四君,享国八百二十九年。《汉书·地理志》云:“宋地,房、心之分野也。今之沛、梁、楚、山阳、济阴、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皆宋分也。”宋国版图跨有今河南东部、江苏西北部和山东西南部之间,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