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助力大明建立的奇谋士
元至正十七年(1357)秋,朱元璋兵临徽州。此时朱元璋手下的一员大将邓愈,作为徽州人肩负起了同朱元璋介绍本地人才的重任。因而在邓愈反复强调朱升是难得的贤才的情况下,朱元璋亲自去往朱升家中,与朱升密谈,并邀请其同赴金陵。
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元璋称吴王,朱升即被任命为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也正是在这一年,朱升开始奉命编修国史。而洪武元年(1368),朱升又晋升为翰林学士,坐实了朱元璋“智囊团”成员的身份。
细数朱升在投靠朱元璋以后的作为,我们不得不承认他虽名气不如刘伯温,但重要性丝毫不差。朱元璋能几乎兵不血刃地拿下新安,靠的是朱升的计策。朱元璋能数次逢凶化吉,按照他本人的说法,都是靠朱升提前为他推演好了天象。破除在江口的困境,筹足鄱阳湖决战的粮饷,“收抚伪汉黎庶,擒张贼,取中原”……朱升给出的谋略几乎样样都行之有效。
此外,朱升还在明初的礼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洪武元年(1368年)二月,朱升奉命制定宗庙时享之礼。三月,他与诸儒修订《女诫》。十二月,朱升再度草诏求遗书。洪武二年(1369)三月,朱元璋让朱升确定斋戒之期,并撰写《斋戒文》。朱元璋封赏功臣们的册文,有很多也出自朱升之手……可以说,朱元璋是言行一致地表达着他对朱升“国朝谋略无双士,翰林文章第一家”的肯定。
三、 急流勇退的善政者
从朱元璋那,朱升得到了刘伯温都未曾得到的评价。且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曾亲自为朱升题写“梅花初月”四字名楼。至正二十四年(1364),朱升就被“特免朝谒”。在《赐朱升诏书》中,朱元璋甚至称呼朱升为“宗长阁下”(因二人同姓,朱升又比朱元璋年长二十九岁)……可以说,大明的开国谋臣没有谁受到的礼遇高过了朱升。刘伯温都难以比肩。
然而在洪武二年(1369)三月,也就是完成斋戒相关工作后,朱升竟然主动请求退休。此时他已年过七旬,因而朱元璋不但欣然同意,还想要赐给朱升爵位。但朱升以儿子朱同“事君之忠有余,保身之哲不足”为由,不仅婉拒了爵位,还反过来请求朱元璋能在他死后给他留个全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