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汉朝读书人虽然会经商,但都是实在没钱的时候,一般情况下是绝对不会去经商的,否则就是给自己的履历留下一个污点。
不能经商,那就去做仆役,或者做工来养活自己,在汉朝,半工半读是读书人的常态,凿壁偷光的匡衡就是其一,他为了生活就做过仆役,给大户人家打过工。
给大户人家打工并不算是读书人最好的工作,读书人最好的工作是给官府抄书,抄书的过程中不仅能赚到生活费,还能增加自己的知识,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工作。
汉朝读书人的这些副业,对读书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对他们性格的塑造,包括以后的当官,都有一定的影响,因为了解了生存不易,所以他们更能体会民生艰难。
2、 儒家为主要学习内容,但要学习的技能却很多
汉朝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全国思想得到了统一,儒学开始绽放出无比璀璨的光芒。
中国历史上受刑最多的人是谁?千古一相李斯
今天历史观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历史上受刑最多的人是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无数的读书人开始学习儒家经典,虽然不复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但儒学却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无数寒门读书人废寝忘食地学习儒学著作,汉朝不少私塾和官办的官学,教授的也都是儒学,一时间,汉朝遍地都是儒家学派的读书人。
当时的读书人,年幼的时候,学习《孝经》和《论语》,年长之后学习《五经》,形成了一整套教学体系。
这样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完全碾压了诸子百家的其余学派。
儒学是汉朝读书人主要学习的内容,但除了儒学,汉朝的读书人还要学习很多技能,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能。
比如医学,医学就是汉朝平民百姓非常热衷的一种技能,一些读书人,他们的资质有限,在读儒学感觉没有出路的时候,就会学一些杂学技能,比如医学。
这些技能也是读书人谋生的手段,古代很多读书人都是皓首穷经的,他们不能只读书,必须要为自己的生计考虑。
除了医学,汉朝还出现了很多杂七杂八的书籍,比如养猪的书籍,汉朝也出现了,还有各种生产的书籍,这一类知识,私塾教授的比较多。
汉阳一位叫姜岐的人,他就以养蜂和养猪闻名于世,很多读书人都来找他学习,当他的学生,他的学生数量一度突破三百人。
姜岐是教授这种杂学的佼佼者。汉朝的这种学习模式,和现在的大专院校有很多相似之处。
不同的是,汉朝学子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学习方向,学习这些杂学也只是为了生计,为了更好地进行儒家经典的学习。
3、 开放的学习氛围
三国时期有一个著名的书院,曹操麾下的诸多谋士大多都是这个书院的学生,这个书院就是颍川书院。
颍川书院是汉朝书院的一个缩影,汉朝存在很多书院,有官方的,也有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