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治家习俗

admin 238 0

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 天桥传奇

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 天桥传奇在前门大街与天坛路交汇的一带有一座古桥,称为“天桥”,后几经演变,桥不见了,但名称一直沿用。晚清和民国时期,天桥一带非常繁荣,是北京通俗文化的中心。 当时这里不仅

石家庄治家习俗

旧时,石家庄市的广大家庭的教子治家方面,有着自己的传统方式方法和具体内容。 

在农村是血缘与土地把一家人扭结在一起的,三世同堂,四世同堂,一起生产共同消费。孩子是依倚在父母、奶奶爷爷身边渐渐长成成人的。农村生活环境、农民思想意识、农家生活方式,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家长主宰一家事务。家长普遍认为家有家风,门有门风。故有“将门出虎子”、“有什么样的老子,就有什么样的儿”和“拙手笨脚的娘,培育不出会描龙绣凤的闺女来”之说。农家很少有成文家规、家教,但却有共同的、约定俗成的代代相传的治家、教子方式方法。 

一、家风 

在农村,长期以来,农民完全依赖土地,靠于吃饭,起五更,睡半夜,终日操劳,所收无几,生活十分艰苦。环境迫使人们渐渐养成勤劳、节俭和忠厚的优良品质。勤劳、节俭、忠厚是农民教子、治家的纲领。

勤劳 

过去,农民一年四季,风吹日晒,暑去寒来,辛苦耕耘。农忙季节耕种收获,农闲季节男人们平整土地,垫圈积肥,拾些烧火,修缮房屋,修理农具。女人们纺纱织布,缝补衣衫,碾米磨面,洗洗涮涮,拉火做饭。小孩子们很少上学读书。 

农家的信念:人不哄地,地不哄人。一分辛劳,换得一分甜。只有受得苦中苦,方可换来甜上甜。

节俭 

农家人人深知手中的粮棉是血汗换来的。从小教育孩子“一粥一饭,当思不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唯艰。”农村把糟蹋粮食看得很重,叫“造罪”,以造了罪要遭“龙抓”,或爷爷打屁股来吓唬孩子们。吃饭时讲究桌上碗底不剩一粒米。吃玉米面饼子怕掉渣渣,用双手捧着吃。如果屡教不听,家长会责备、训斥,说什么“败家子”、“不成器”。对待粮食是这样,对待其他物件也必须十分珍惜。家长嘴边的话是“东西有限,必须省用,省得吃,省得穿”。 

忠厚 

农民多和土地打交道,种地是实实在在的事,来不得半点虚假,忠厚、诚实是农民的品质。

农家与社会交往面狭窄、稳定、持久。客观条件与经验使他们坚信待人必须诚实。遇事宽以待人,诚以待人,不与亲友“争高低论上下”,“让人一步道路宽”,“后退一步晴空万里”,“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叫门”,“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就是他们的座右铭。

二、家教 

《三字经》、《弟子规》比较全面宣扬儒家教育思想,是我国流行甚广,影响深远,被官方、民间认为是良好启蒙读物。农家多取其精华,变为口头语言,或小故事教育子女。这种教育是口头的,随时随地的,一点一滴的,反反复复的,日积月累进行的,这种教育如同毛毛细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又如同无形的刻刀,雕塑着每个人的心灵。母教子、婆传媳,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其具体内容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山西民俗 六月六走麦罢

山西民俗 六月六走麦罢晋南有句俗话:“六月六,走麦罢。”走麦罢是晋南特有的风习,每当旧历的六月初六,人们经过紧张劳动,把麦子都收回了家。这时,新婚夫妇挎上用新麦面做的几斤重的大月形角

(一)孝廉四则 

1、顺为孝  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泰山。子女对父母必须恭恭敬敬,一切听从父母之命。对父母的批评、指责必须先接受、决不允许争论,更不论可反驳。父母呼唤立即答应。 

2、敬父母  若出门必先告诉,回来后应来照个面。有事应与父母商量,不可擅作主张,更不可瞒着父母去干那些有损于家庭和睦的事情。 

3、史弟睦   兄弟姊妹之间要珍惜骨肉情,互敬互爱。兄弟和睦相处,让父母放心、高兴就是孝。兄弟之间不可把财物看的太重,互丰争夺、伤感情,以免酿成祸根。 

4、习礼义  吃饭、进屋、落座长者先,幼者后,对长者不可直呼其名。路途相遇要问候。长辈站着,自己不可坐下。对长者说话不可高声喊叫,声音应放低些。对待叔叔、伯伯及亲友,应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

(二)修身十二条

1、黎明即起,既错便息。 

2、冠必正,纽必结,步从容,立端正,常修边幅,仪表整洁。 

3、人前不赤膊,走亲访友必须衣帽整洁。说话三思而言,谈吐清楚。彬彬有礼,不抢言,无脏话。 

4、交有德之朋,绝无义之友。 

5、借物及时还,有求必应,不可短。 

6 、入人宅须呼喊,决不可失礼而冒然入人房间。 

7、与人交往诚为先,待人言必信,行必果。 

8、不说东家长西家短,切莫传闲话拨弄离间。切莫讲污秽语、刻薄言,得理不让人。 

9、不嫌穷爱富,闹势利眼。不可论已长,揭人短。 

10、富不骄横,贫不气馁。挺起胸,堂堂正正去做人。

11、尊老携幼,与邻里和睦相处。 

12、讲究卫生,衣服勤洗涮。 

山西晋西北岢岚县民间的捏油灯

山西晋西北岢岚县民间的捏油灯在山西晋西北的岢岚县民间,从正月初十至二月初二,人们在几个晚上都要点油灯。村乡里,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欢声笑语,一派欢乐景象。 岢岚县人捏灯盏,是用面捏,所用面,有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