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之“二月二 龙头节”

admin 551 0

【国学文化】端午节-中国传统文化节日

国学文化: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

     今年2月27日正值中华传统节日“二月二”,民间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龙抬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初二,阳气回升,大地解冻,人们观察到苍龙星宿春天自东方夜空升起,秋天自西方落下,其运移周期和方位正与一年之中的农时周期相一致,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苍龙,祈甘霖,保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吃龙食祈丰年”。中国人过年,自腊月初八就正式开始,直到来年二月初二才算真正结束。所以二月初二对老百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节日。

  据了解,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通过举办各种祭祀活动,祈望神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正如一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将“二月二”称为“龙抬头”与古代天象有关。有关这一节日的来历,也是说法颇多。其中一个传说流传甚广:“二月二”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自唐代开始,在这一天,皇帝还要率百官出宫到田里耕地、松土,象征性地参加劳动。

    二月二春龙节:古时皇帝亲耕 民间“引龙回”防虫害 

    *“龙头节”又名“春龙节”

    “龙头节”又名“春耕节”、“农事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说,从“顺应天时”的角度来看,“二月二”叫做春龙节更合适,“这个节日不是要简单强调‘头尾’,而是象征春天万物复苏,巨龙腾飞”。

【国学文化】“中”是华夏民族的思想灵魂和创世根基

国学文化: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对延续

  “‘二月二’与二十四节气里的惊蛰相去不远,在中国民间的习俗中,很多节日都是与节气有着对应关系的。”高巍说,由于惊蛰意味着春天到来,而春天又是一个生发的季节,所以“二月二”不少习俗的关注点都是孩子,“比如选择在这一天给孩子理发、小孩起床要说着‘二月二龙抬头,龙抬头我抬头’之类的吉祥话等等”。

【国学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之“二月二 龙头节”

    *“龙抬头”寄托美好愿望

    沈阳市文史馆研究员、民俗学家齐守成说:“农历二月二,在历史上有‘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龙头节’等多种称呼。元朝学者熊梦祥在其所著元大都(今北京)志书《析津志·风俗》中记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由此可见,元朝时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了。”

  其实,“二月二”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这首民谣寄托了古代人祈祷获得好收成的希望。过去,在辽沈地区的一些农村,满族村民在大年三十前会在院内竖起“灯笼竿”,此后每天都要在黄昏之时点燃灯笼,让其彻夜长明。这个灯笼竿要在二月一日清早放倒,因为“二月二,龙抬头”了,把灯笼竿子放倒,表示在这一天“年”正式过完了。
 

【国学文化】教师节献礼《师道》全文

国学文化:人有三命,一为父母所生之命,二为师造之命,三为自立之命。父母生其身而师造其魂,而后自立其命。所以师者,再生父母也,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是为师父。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