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时期为什么会爆发淮南三叛?三次兵变造成什么影响?

admin 269 0

淮南三叛,事情发生于曹魏后期,由于司马氏夺权专政,使得掌握军事重镇寿春的统帅先后发生三次反抗司马氏的兵变,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下面历史观测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这三次分别为王凌之叛(251年四月)、毌丘俭文钦之叛(255年正月)及诸葛诞之叛(257年五月—258年二月)。三次叛乱皆为司马氏所平定。

魏太尉王凌与外甥、兖州刺史令狐愚掌重兵于淮南,谋立楚王曹彪为帝。令狐愚卒,嘉平三年(251)王凌以讨孙吴为名表求发兵,又遣杨弘说兖州刺史黄华共同举事。杨弘、黄华告发,司马懿率中军征讨。王凌见事败,降于丘头(今河南沈丘东南),饮药自杀。

曹魏时期为什么会爆发淮南三叛?三次兵变造成什么影响?

正元二年(255)魏扬州刺史文钦、镇东将军毌丘俭起兵寿春(今安徽寿县),矫称受太后诏书讨司马师,率军渡淮,进至项县(今河南沈丘)。司马师率军10万征讨,大破淮南军。毌丘俭被杀,文钦逃入孙吴。

甘露二年(257)魏征东将军诸葛诞反于寿春,向孙吴称臣,攻掠淮河南北郡县。司马昭督军26万征讨。甘露三年(258)正月,诸葛诞兵败被杀。至此,支持曹魏皇室的武装力量基本被消灭殆尽。

东兴之战是怎么回事?东吴的诸葛恪在这一战中一举成名

东兴之战,发生于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十一月;魏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进攻东吴的南郡、武昌、东兴。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东吴以太傅诸葛恪...

淮南叛乱,有三点共性。即其一,时间短,消亡快,可谓是叛也匆匆,败也匆匆,颇有些目不暇接的感觉。一叛刚定一叛又起,接踵而至。一叛二叛只有一个月左右时间就结束,而三叛虽长点,但也只有存活十个月。

其二,人不一,事一样,可说是记叛不记平,大有点复蹈前辙的感触。一叛提前泄密且无将无兵,无法与司马懿相对抗;二叛军心涣散且少将缺谋,不能与司马师相抗衡;三叛贻误战机且将师不合,不可与司马昭相匹敌。

其三,同手段,异性质,堪称是换汤不换药,特有些前赴后继的味道。一叛欲立楚王曹彪驱除司马懿而采取军事行动(势败之后,曹操之子曹彪遭司马集团诛杀);二叛矫太后郭氏诏废除司马师而采用起兵讨伐;三叛联合外国吴国征伐司马昭而选择兴兵反叛。

除此之外,淮南三叛都是以地方政变的方式来反抗中央集权,以弱对强,以小击大,以逆抗正,必败无疑,不得善终。就这样,不管是干臣王凌、良将毌丘俭还是猛将文钦、俊帅诸葛诞先后被奇策善谋的司马懿、雄才大略的司马师和野心勃勃的司马昭所平定。

淮南三叛,表面上为了捍卫曹魏皇室,实质上为了一己之私,兴师反叛只是自保手段。即便是自保,仍需师出有名,找寻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或借口来攻击司马氏。不过,淮南三叛的组织者们都不屑编个能糊弄天下人的理由,直截了当进行地方反抗中央的军事行动。

这三次兵变的失败,使司马氏成功铲除拥护魏帝的势力。此后朝廷上很少有实力派支持魏帝,士大夫纷纷拥护司马氏,司马昭成功走向篡位大道。甘露五年(260年),发生甘露之变,曹髦不甘被控制,率臣反抗司马昭,最后被司马昭、贾充及成济所杀。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不久,其子司马炎即篡魏称帝,建立西晋,曹魏灭亡。

魏灭蜀之战是怎么回事?蜀汉灭亡后对三国有什么影响?

魏灭蜀之战是三国后期的吞并战,也是强者消灭弱者的一场战争。263年8月,魏国实际领袖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战争,派遣钟会、邓艾、诸葛绪三路攻蜀。蜀将姜维、廖化率军以剑阁(今四川剑阁)险道为屏障,阻击魏军主力。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魏军具体进军路线是:西路邓艾主攻沓中屯田...

标签: 中国战争 战争历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