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景之乱,指的是在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侯景勾结京城守将皇侄临贺王萧正德,举兵谋反的事件。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队投降南梁,驻守寿阳。反叛中侯景攻陷南梁都城建康,纵兵抢掠,危害江南。侯景得势后,先立萧正德为帝,再杀萧正德立武帝太子萧纲为帝,又废萧纲立武帝曾孙萧栋。天正元年(551年),侯景称帝,国号汉。次年梁将陈霸先、王僧辩攻下建康。侯景乘船出逃,被部下杀死。叛乱中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其加剧了北强南弱的局面,士族门阀在此乱中不仅充分暴露了腐朽无能,而且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从而大大加速了南朝士族的衰亡。而这之后陈霸先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最终取而代之建立南陈。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
南朝梁开国君主梁武帝萧衍在位中后期信奉佛教,广建寺庙佛塔,还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为他赎身。沉迷佛教的萧衍不事朝政,皇室招降纳叛成风。武帝晚年,出任方镇的诸王无不拥兵自重,以致窥测皇位。吏治极端黑暗,士族日趋腐朽,形成了“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严重局面,这就给了侯景之乱可乘之机。
起因
梁武帝为收复中原而招纳侯景,封为河南王。武帝兄子萧渊明被东魏俘获,梁武帝打算用侯景与东魏进行交换。这件事激怒了侯景,于公元548年举兵反叛。
过程
盖吴起义的结果如何?又有哪些历史影响呢?
盖吴起义,是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代于北魏发生的一场民变事件,由太平真君六年(445年)九月持续至翌年(446年)八月,领袖是卢水胡人盖吴。事件以北魏成功镇压告终。背景卢水胡本是一支聚居于河西张掖卢水一带的杂胡,昔日隶属于匈奴,后来除张掖外也发展出北地、杏城等聚居地,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卢水胡领袖沮渠蒙逊更...
侯景以骑数百人联合步兵八千人飞渡长江,侯景军至朱雀桁(今江苏南京南),攻入建康(今江苏南京),萧正德开宣阳门迎接侯景军入城。10月24日,当时正值南朝梁政弛防懈之际,侯景军队很快包围了台城(今江苏南京玄武湖南),羊侃指挥台城保卫战。侯景以“造诸攻具及飞楼、橦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并高数丈,一车至二十轮,陈于阙前,百道攻城并用焉”等轮番攻城,均被击退。由于台城被围,无法联系,羊侃以风筝传达音讯。侯景又引玄武湖水灌城,城内水涨。十一月,羊侃积劳成疾卒,材官吴景有巧思,能筑楼,接替守城。侯景立萧正德为帝。侯景兵不过八千,建康城外有援军二三十万人,共推司州刺史柳仲礼为大都督,协调诸军行动。柳仲礼每天只知饮酒寻乐,将领请求出战,柳仲礼一律不准。柳仲礼之父柳津要求出战,柳仲礼不理。援军无统一指挥,多持观望态度。韦粲守青塘(玄武湖水南下注入秦淮河处,在建康城东南)被攻,柳仲礼正在吃饭,一听到韦粲危急,立即出兵青塘,结果出师不利,柳仲礼肩上被砍一刀,韦粲战死青塘,仲礼心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