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是起到了决定性的做用的。“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无不体现出诸葛亮神般的智慧,手拿鹅毛扇,羽扇纶巾,指挥若定。“羽扇纶巾”,其实说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周瑜。赤壁之战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及裴松之注解记载,最初是鲁肃...
九月初,邓艾为牵制姜维,令天水太守王颀以1万军队为东翼攻沓中,令陇西太守牵弘以五千军队为北翼,经洮阳(今临潭县)攻沓中,令金城太守杨欣以五千军队为西翼,从洮阳向甘松攻沓中,自己则率主力1万多人紧随牵弘之后,入沓中与姜维决战。
蜀将廖化受命增援姜维,途中传来魏将诸葛绪所部已到建威和准备攻阴平的情报。为防万一,他不再前进,而是在阴平布阵以待魏军。这一等就是一月多。当时,钟会率领的魏军主力已进入汉中,正在向阳安关口前进。
邓艾的军队也就在这时击败了姜维。沓中战败后,姜维带残兵取道漒川口 (在今迭部县白龙江流域)撤往阴平,准备先与廖化会合,再奔援阳安关口。同样是在行军途中得知阳安守将蒋舒献关降魏的情报。
于是,姜维和廖化改退剑阁 (在今四川剑阁县北),准备倚仗剑门天险进行固守。由于姜维和廖化到剑阁及时,钟会的东路军被阻挡在剑门关外。但邓艾率领的魏西路军却一路直进,到达了阴平。邓艾得知钟会在剑阁受阻,便给司马昭上书,提出自己攻蜀的设想: 由阴平向东南,翻越秦岭,进攻蜀军防守薄弱的江油戍(在今四川江油县东北)。他认为这段路险绝难走,但可直抄成都,插向蜀国的统治腹心。另外,他还认为这样做会诱使姜维、廖化等离剑阁去救涪城 (今四川绵阳东北),以便钟会突破剑阁。
艾上言:“今贼(指姜维) 摧折,宜遂乘之,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趣涪,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奇兵冲其腹心。剑阁之守必还赴涪,则(钟)会方轨而进; 剑阁之军不还,则应涪之兵寡矣。军志有之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今掩其空虚,破之必矣。”
司马昭认为邓艾这个设想可行。于是有了邓艾偷渡阴平之事。农历十月,北方已经入冬,陇南天气亦凉。邓艾率精兵1万,携带开路工具从阴平出发,另有2万大军运输粮草紧随其后。大军先沿白龙江东行,进入景谷道,再上摩天岭,开始了边开路边前进的艰苦跋涉。史书记载说:
(邓)艾自阴平道(指景谷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
邓艾行军途中,遇险峻难越之地,便悬车束马,造作栈阁。今四川江油市东北马角镇北有马阁山,是邓艾悬车作栈阁的地段。今文县东南青塘岭到四川平武县之间有“左担道”,意思是狭窄到连挑夫都只能用左肩挑担而不能换右肩的道路,这条小道据说也是邓艾为行军所开。
邓艾所率魏军在阴平以南的崇山峻岭中行进,越过千难万险,最后抵进到果阳坝 (在今四川青川县境),击败并俘虏了自剑阁回援江油的蜀将马邈。接着,在攻克了江油后,向绵竹 (治今四川德阳市北黄许镇) 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