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如果这样的话,垂沙之战的后续战役,自然会陷入到胶着状态,所以齐国、魏国、韩国选择见好就收。比如魏国、韩国因为已经攻占了楚国北部的部分疆域,也即已经获得了实质的好处。如果继续投入的话,说不定要把之前拿到的好处吐出去。另一方面,在笔者看来,秦国这一强国的虎视眈眈,也是魏国、韩国不敢孤注一掷,消灭楚国的原因之一。
三
秦昭襄王四年(公元前303年),齐、魏、韩三国联合在一起攻打楚国。楚国派遣太子熊横到秦国作为人质,秦国发兵救楚国,攻占了蒲阪(山西运城永济市西)、阳春(山西运城永济市西南)、封陵(山西运城芮城风陵渡)。秦国再攻打韩国,又攻占了武遂(山西运城垣曲)。在垂沙之战之前,秦昭襄王曾经派兵救援楚国,并攻打了魏国和韩国。对于魏国、韩国来说,如果真的投入大军消灭楚国的话,那么其后方必然会相对空虚。
在这个时候,秦国如果全力出击的话,魏国、韩国很可能就有灭国的风险了。权衡利弊之下,魏国、韩国自然承受不了这一风险,毕竟相对于楚国,秦国对于自己的威胁更大。比如秦昭襄王十四年(公元前293年),韩、魏攻秦,秦国任命白起为主帅,在伊阙(河南洛阳南)击败了魏国、韩国的联军,导致魏国和韩国付出了20多万精锐士卒阵亡的代价。
四
最后,除此之外,齐宣王的去世,则成为齐国撤军的重要原因。齐宣王十九年(公元前301年),齐宣王去世,其子田地即位,是为齐湣王。对于垂沙之战来说,是在公元前301年取得胜利的话,但是,在齐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大军取得胜利之后,匡章却收到了齐宣王去世的消息。至于刚刚即位的齐湣王,自然不愿意大军长期在外征战,也即这不利于齐湣王掌控大军。所以,对于匡章来说,只能率领齐国大军班师回国。在垂沙之战中,虽然是三国联军,不过主力自然是齐国大军。在战国中期,齐国可谓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连秦国都需要礼让三分。在齐国撤军之后,魏国、韩国这两国,实际上并没有消灭楚国的实力。
于是,垂沙之战得以在公元前301年告一段落。不过,对于楚国来说,垂沙之战可谓是其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公元前299年(楚怀王三十年),秦国稳住了齐国后,秦昭襄王即对楚国采取软硬兼施、又打又拉的策略,一方面命庶长奂率军攻楚,占领了楚国八座城邑;另一方面又邀请楚怀王到武关会盟。结果,楚怀王来到武关之后,秦昭襄王要挟楚怀王先割巫、黔中之郡,后结盟,楚怀王怒道:“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再也不肯答应秦的无理要求了。秦昭襄王于是把楚怀王扣留在秦国。最终,楚怀王客死异乡,而楚国也开始走向衰落,失去了争霸中原的实力。
渭南之战为什么会爆发?战前双方都做了哪些准备?
渭南之战,下面历史观测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战争背景:渭河之战是三国时期规模较大的一次战役,渭河之战的参战人数接近20万人,战争的过程一波三折,结果以凉州军阀的失败而告终。在赤壁之战爆发前,曹操和凉州军阀曾经有过一段时间的蜜月期,韩遂和马腾都曾经帮助曹操攻打过袁绍的外甥高干,马腾也接受曹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