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站将走近宋、元的一次着名战争襄阳、樊城之战。襄阳、樊城依山傍水,控制着南北交通,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蒙古军想南侵必定要夺取襄、樊之地。
蒙哥去世后,忽必烈匆忙从鄂州北归,夺取了大汗之位,即为元世祖。他在平定了阿里不哥之乱后,他采纳了谋臣意见准备南下攻取襄阳,继而夺取江南地区。1269年,忽必烈派遣丞相天泽亲自督军,以阿术、刘整为元帅率大军围攻围襄阳、樊城。
蒙古大军针对襄阳、樊城的防备措施以及宋军擅长守城和水战的特点采取了在两座城外修筑碉堡围城,长期围困的策略。蒙古军先在鹿门山(今换被襄樊南)、白河口(今襄樊西)建造堡垒,切断南、北宋军之间的联系;在汉水中筑造实心台(今东敌台),绝断宋军水道;在灌子滩(今襄樊南)设栅栏,绝断起东西往来;从万山一直到百丈山(今湖北襄樊南)建筑岘首山、虎头山一字城,联系各堡垒,集合十万兵力将城池团团围住。另外,封锁汉水,把守通往襄阳、樊城的水路要道。同时建造船只训练水军。蒙古军多次击败前来救援的宋军。当时,南宋丞相贾似道掌管朝政,昏庸无能,由于曾经与忽必烈密约各地称臣,所以不派得力将领赶往救援。襄、樊被围困了三年,贾似道一直密而不报告,甚至有人敢提起蒙古大军攻宋的便遭到贬斥。
驻守江阳的吕文焕多次出击都没有摆脱困境。1270年,张世杰奉命率军援救襄阳、樊城赤于滩圃(今襄樊东南汉水中)被蒙古军击败。七月,宋派夏贵率领5万水军、3000战船乘大雨涨水之际,携带粮草救援襄阳,在新堡(今湖北襄樊南)遭遇蒙古伏兵,惨败而归。第二年二月,吕文焕率领1.5万步骑,上百战船突围,被蒙古万户张弘范所击败。后来,李庭芝奉命督军救援襄、樊,但是将领范文虎却不听从指挥,听命于贾似道,限制了救援行动。
1271年十一月,蒙古正式建国,国号元。建国后,元军加紧了攻打襄、樊的步伐。1272年,阿术、刘整奉命猛攻樊城,不久攻破樊城外城。宋军退到内城,被元军重重围困。当时,城内虽然粮食不缺,但盐、薪、布帛等奇缺。李庭芝无法调遣范文虎的军队,就派张顺、张贵带领3000人乘轻舟满载物资援助襄阳、樊城。五月二十五日黎明,经过殊死激战宋军终于抵达襄阳城下,张顺战死。外援的到来极大地鼓舞了襄阳、樊城军民。张贵潜入襄阳后,派人联系郢州守将范文虎,相约龙尾洲会师。后来张贵率军出城接应来支援的宋军,但由于叛徒的出卖以及范文虎的失约,军队在龙尾洲遭到元军伏击。宋军被元军重重围困,经过奋战,全军覆灭,张贵受伤被俘,惨遭元军杀害。此后,襄阳、樊城就与外援断绝了联系,只靠汉水上的浮桥互通联系。后来元军烧毁了两城之间的浮桥,切断了两城之间的联系。接着元军兵分几路配合回回炮集中攻打樊城。1273年正月,樊城被元军攻破,宋守将都统范天顺力战不屈,自杀身亡;统制牛富率领数百人与元军巷战,身负重伤后也投火自尽。元军占领樊城后又转攻襄阳。同年二月,宋襄阳守将吕文焕投降元军。樊城和襄阳两大军事重镇相继失守,决定了南宋灭亡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