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之战是殷商帝辛(周朝称之为纣王)军队和周武王军队的决战,史称“武王克殷”、“武王克商”、“武王伐纣”。由于殷商先征西北黎,后平东夷,虽取得胜利,但是穷兵黩武,加剧了国家财政负担、社会和阶级矛盾,招致灭亡,最后兵败自焚,故《左传》称:“纣克东夷而损其身”。
战争经过
商朝末期,周武王十一年(前1059年)一月二十六日,此时帝辛派大军远征东夷,周武王见机不可失,在太公吕尚等人辅佐下,以兵车三百乘,虎贲(精锐武士)三千人,东进突袭商朝,总兵力达甲士四万五千人。临行前,鱼辛谏阻。
二月二十一日,周军抵达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方国(商为王畿,臣属为方国)部落部队会合。二十八日周军由孟津冒雨东进,从汜地(今河南荥阳汜水镇)渡过黄河,至百泉(今河南辉县西北)而东行,每天近三十公里的速度急行军,直捣帝辛的行在朝歌(今河南淇县),二月二十六日抵达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
帝辛得知消息,只得仓促部署军队,但此时主力远在东南地区,无法即时征调。只好武装大量奴隶迎战周师,《诗经》上称“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史称有七十万之众,较夸张,但兵力肯定较周武王军队多许多。二十七日清晨,周军庄严誓师,历数帝辛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
誓师结束,武王下令发起总攻,先遣太公吕尚以数百名精锐部队出击,武王亲率主力跟进冲杀,商军中的奴隶和战俘全无斗志,倒戈投降,周军得以直接攻击帝辛的禁卫军,纣王受逃跑,引起商军总崩溃,周军在牧野(今河南省新乡市)大破商军,商朝大军顷刻瓦解。帝辛见大势已去,仓惶逃回朝歌,登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史称“牧野之战”。
据《尚书·周书·武成》描述牧野之战 :“……甲子昧爽,受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于我师,前途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战场极为血腥残酷。孟子观此书之后感叹:“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然而客观看当时情况,《尚书·周书·武成》所记载的情况可能比较接近事实。汉朝王充评说:“察《武成》之篇,牧野之战,血流浮杵,赤地千里。由此言之,周之取殷,与汉、秦一实也。而云取殷易,兵不血刃,美武王之德,增益其实也。”也有根据“会朝清明”认为当时多天大雨,原本就有积水,所以血流漂杵。
“奴隶倒戈”一说是现代有奴派学者根据史书记载臆断的说法,然而实际上,商朝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奴隶社会,也不可能武装数十万的奴隶。而“倒戈”的士兵究竟是未被完全收服的东夷战俘,亦或是商族平民,或者是反对帝辛的贵族势力带领的“倒戈”,还未能有定论。
战争结果
《逸周书·世俘》记载牧野之战武王大获全胜,之后征伐列国,灭99国,共征服652国,击毙十八万人,生俘三十三万人,并捕猎犀牛、虎、熊、鹿等动物,获取了大量的珠宝财物,“一戎衣”参战者每人都拥有了盔甲。胜利后,武王用“轻吕”击刺纣王的尸体,接下来周武王四处征伐商朝各地诸侯,驱逐商朝大将飞廉于海滨,逐一肃清殷商残余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