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内战双方实力如何?红军和白军的实力对比

admin 371 0

红军

布尔什维克党在未掌握国家政权时为了瓦解作为沙皇专制统治支柱的沙俄军队,在军队内部进行的宣传活动以鼓动士兵反对军官权威和军队的组织纪律制度为主要内容,十月革命后为了兑现结束帝国主义战争的诺言又大量遣散旧军队。结果导致了面对白军的叛乱与进攻,苏维埃政府掌握的军队数量严重不足,面对来自各个方向的围攻疲于应对、顾此失彼。而且就是这些有限的军队,也因为军官的大量流失而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约束和指挥。被留用的军官有相当部分的忠诚度值得怀疑,甚至隐藏了大量的破坏分子。那些忠心于新政权的军官,也往往因为由布尔什维克早期的兵运宣传造成的军队内部自由思想泛滥、组织纪律涣散而难以建立权威、发挥与旧军队或白军中的军官相当的作用。

表面上看起来红军面临着众多缤纷复杂的问题,但是如果透过现象去抓问题的本质,那么红军方面的种种问题可以归结到一点:制度问题。在以往的革命中他们破坏和废除了军队中旧有的制度,但是却没有建立起一套新的制度来替代。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只有一个,重新在红军内部建立起正规有效的组织、指挥和政工制度,如果短时间内不能建立起新的制度替代那么干脆恢复旧有的制度。抓住了这一关键点就可以保证红军的兵源、纪律、忠诚和战斗力,就能够解决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

红军的建立和初战告捷为保卫苏维埃政权,战胜国内外反革命势力奠定了基础,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初颁布组建工农红军和工农红海军的法令;3月4日成立最高军事委员会,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4月成立地方军事机构,全国实行普及军训制;5月29日,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实行普遍兵役制的法令。俄共(布)中央和苏维埃政府还决定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将全部工作转入战时轨道。

为统一领导在东线作战的部队,6月13日成立东方面军;9月2日宣布国家为统一军营,并成立由列夫·托洛茨基任主席的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I.I.瓦采季斯被任命为共和国武装力量总司令。9月11日,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下令扩充部队编制,除东方面军外,组建南方面军、北方面军及西部防区(次年2月改编为西方面军),同年12月又组建里海-高加索方面军。11月30日成立以列宁为主席的工农国防委员会,协调和领导军事机关和民政机关的活动,确保前线和后方的统一。所有这些措施,保证了苏维埃红军的建设及其在各条战线的初步胜利。

虽然在内战的进程中,苏维埃政府控制的地区一度只占全国领土的很少部分,但全俄的核心区域却一直控制在苏维埃政府手中,这里所说的核心既是指地理形势上的,也是对工业交通而言。这样不仅从地理上隔绝了各路白军之间的实质联系,更重要的是苏维埃政府掌握了西部乃至全国的工业精华区和铁路、内河航运的枢纽和干线。依托工业区,红军不仅武器弹药的生产供应方面占据压倒性的优势(白军的军火供应前期只能依赖缴获,后期则要协约国千里迢迢的从海外运输),这些地区聚居的产业工人也成为了红军稳定而可靠的兵源保证。借助完整的水陆运输网,红军的兵员和武器可以便捷的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达成局部的优势。

标签: 中国战争 战争历史 古代战争 近代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