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北魏二次听政的冯太后也是一个传奇人物,自小聪明伶俐,出身王室,后又卑贱为奴隶,最终成为北魏几十年的当权者。
一、 出身生平
冯太后出身于北燕皇族,祖父冯弘是十六国时期北燕国君。冯太后出生之时,北燕已经灭亡。出生后不久,其父冯朗因受一桩大案株连被拓跋焘诛杀了。于是,冯氏因为年幼又是女孩,就被没入宫中,成了拓跋氏的婢女。
13岁的文成帝登基不久,就选中冯太后做了贵人。这一年,冯氏只有12岁。
历史记载冯太后天生聪明,心思细密,读过书,会算术(一个女子读过书而又会算术,在当时,非常难能可贵),了解政治,衣着简单朴素,但也工于心计。
二、 和文成帝之间的故事
北魏时,宫中嫔妃要得正位中宫,必须先要手铸金人,若能铸造成功,则视为吉祥如意,若是铸而不成,则妃嫔不能立为皇后,宋末元初的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曾说过:“魏人立后,皆铸像以卜之。慕容氏谓冉闵以金铸己像不成。胡人铸像以卜君,其来尚矣。”也说铸金像是为了占卜。也许铸像以卜吉凶还有更深的内容包含其中。不知是否冯太后真的铸成了金人,但最终获得了皇后帝位。
冯太后对文成帝非常温存体贴。每次文成帝出征、巡幸归来,冯后都以她的百般柔情化解皇帝的一路风尘。冯后与文成帝的后宫生活是美满和谐的。然而,天不作美。公元465年,被誉为“有君人之度”的文成帝竟英年早逝,年仅25岁。
三日后,按照北魏的旧俗制度,焚烧文成帝生前的御衣器物等——这种葬俗在中国北方的一些乡村仍有遗存,谓之“烧三”,朝中百官和后宫嫔妃一起亲临现场哭泣哀吊。当火光燃起,悲哀不已的冯后突然身不由己地高声悲叫着,扑向熊熊燃烧的大火。周围的人都被她的举动惊呆了,待回过神来,急忙冲上去从烈火中救出冯后。
三、 第一次听政
文成帝死后,年仅12岁的皇太子拓跋弘即位为献文帝,按照北魏祖制,拓跋弘的生母已经被杀死,皇后冯后被尊为皇太后。献文帝即位后,权臣乙浑欺凌孤儿寡妇,阴谋篡位,北魏政治中枢又面临严重的危机。
面对凶残的乙浑,年纪尚幼的献文帝没有任何办法,只好在冯太后那里痛哭。开始时,冯太后对乙浑疯狂屠杀大臣也没有任何办法,也不敢得罪乙浑,只能拜他为丞相,以此保住献文帝的帝位。由于权位的逐渐稳定,乙浑的欲望愈来愈大,已经不满足于丞相的地位,准备伺机发动宫廷政变,自己登基做皇帝。
第二年,北魏丞相、太原王乙浑专制独断,不断诛杀立威。安远将军贾秀在国务院主持考选部(掌吏曹事),乙浑几次告诉贾秀:想办法封妻子当公主,贾秀说:“皇家的女儿才能称公主,平民的女儿,怎么能称公主!我宁可今天死,也不可使后世讥笑。”乙浑大怒,诟骂说:“老奴才,贱骨头!”正巧,高级咨询官拓跋丕控告乙浑谋反。二月二日,冯太后下令逮捕乙浑,斩首,夷灭三族。平定乙浑之乱后,为稳定政局,冯太后宣布由自己临朝称制,掌控朝政大权。冯太后这次临朝听政,前后仅有十八个月的时间。她凭借多年宫中生活的阅历和非凡的胆识,稳定了北魏动荡的政局。
公元467年八月拓跋宏出生。冯太后喜得长孙,自决定停止临朝,不听政事,大权交由已经14岁的拓跋弘。
四、 拓跋弘和冯太后
拓跋弘从小就聪明睿智,刚毅果断,喜爱黄帝、老子、佛教的教义,对世俗的荣华富贵,非常淡泊,时常想离家修行。
拓跋弘在位期间,改变了很多恶习,例如,宰杀牛羊祭祀;以及处理罪犯取消了连坐,灭门等政策。
文成帝死后,年轻的冯太后开始选择美貌男子做伴。李弈是官宦子弟,长得仪表堂堂,风流倜傥,又多才多艺,善解人意,兼之有朝政之望因而深得冯太后宠爱,经常入侍宫中。献文帝非常不喜欢,正好有人告发李弈哥哥李敷有罪,故借机下令,将李敷兄弟打入死牢。这年冬天,李弈与哥哥李敷、堂兄弟李显德等人同时被杀。
李弈死后,冯太后失去了一位甚是相得的宠臣,内心非常不平衡。据《北史·后妃传》载,献文帝诛李弈,“太后不得意”。
后来,拓跋弘在471年八月,禅位给不满5岁的太子拓跋宏,《魏书·天象志三》所说:“上迫于太后,传位太子。”太子拓跋宏即位,即是历史上著名的孝文帝。献文帝自己则做了太上皇,这一年,拓跋弘只有18岁。
孝文帝即位之初,已移居崇光宫的拓跋弘并没有放弃手中的权力。实际上,献文帝此时牢固掌握北魏朝政,不仅朝廷大小国务皆亲自处理,还屡屡颁布诏书行使大权,甚至多次亲自率兵北征南讨,取得大胜。承明元年(476年)六月的一天,朝廷突然宣布戒严,京师气氛紧张,宫禁之中更是戒备森严。不久,太上皇应召前来晋谒冯太后,被伏兵一拥而上擒拿住,强行软禁起来。随后,死于平城永安殿。据说,是冯太后主持了此次政变。资治通鉴记载是 冯太后毒杀拓跋弘。
五、 二次听政
冯太后再度临朝听政,成为北魏的政治核心。
李弈被杀后,冯太后的私生活依旧毫无顾忌,不少健美强壮的男子成为其新宠。冯太后对其中的才干之士,如,王叡,精通天文卜策之术,因得到冯太后宠幸,擢升为给事中。还有李冲,也逐渐被冯太后看中,成了她的情夫,他以心腹之任尽职尽责,太和年间的许多改革措施,多有李冲参与谋划。冯太后死后,李冲对孝文帝竭忠奉事,明断慎密,孝文帝也对他“深相仗信,亲敬弥甚”,史称“君臣之间,情义莫二”。除了那些恩幸之臣外,拓跋丕、游明根、高闾等一时名士也都颇得委重。每当褒美王叡等人,冯太后也会对拓跋丕等一同表扬,以示无私。这些人,成了冯太后临朝时期的心腹集团。
冯太后在进行全面改革的实践中,并没有把孝文帝排斥在外,相反,她倒是尽可能让他参与,以便使孝文帝得到锻炼。
孝文帝逐渐成为冯太后得意的事业继承人。由于冯太后的亲自教育与监督,孝文帝手不释卷,刻苦读书,日复一日,孜孜以求,不仅对儒家经典的精奥谙熟于心,而且史传百家,也无不涉猎,成了一位颇有才学的皇帝。据说他的诗赋文章皆即兴而作,立笔而就,即使有时因事情紧急,骑在马上口授章草,待其勒定成稿也不改一字,有大手笔之风度。
486年正月初一,孝文帝始服衮冕,朝飨万国。从这年开始,冯太后有意让他参与朝廷事务,培养他的政治才干,有关的诏敕册文大多授意孝文帝起草。当然,孝文帝的行动并没有超越冯太后允许的界限,所谓“优游恭己,玄览独得,著不自言”,从不过多发表意见,更谈不上大事参决。此时的孝文帝还不可能摆脱冯太后而独当一面。冯太后看着孝文帝一天天长大,亲自作了《劝戒歌》三百余章和《皇诰》十八篇,作为他学习的指南和行为准则,从思想上向他灌输治理天下的原则,以使他更加符合自己的要求。同时,冯太后还特别注意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地对孝文帝进行教育和示范。
冯太后在生活上十分注意厉行节约。平日穿戴,皆是些没有锦绣华丽的装饰。膳食也改变了原来宫廷之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花样繁多的旧制。平日,她在一种宽仅几尺的几案上就餐,使原来的食谱减少了十分之八九,杜绝了奢侈、铺张。在冯太后的表率之下,孝文帝也养成了节俭朴素的性格,平日穿着打扮多是浣濯之衣,坐骑的鞍辔是铁木做的,并无金雕玉镂。对此,冯太后极表赞赏。除了平日听政、临朝,冯太后还经常外出巡视。每到这时,她一般都将孝文帝带在身边,以便让他随时随地得到磨炼。
六、 晚年逝世
490年九月,49岁的冯太后死于平城皇宫的太和殿,谥号文明太皇太后。她临终时,下发遗旨说:她死后,逾月即行安葬。山陵之制,务行俭约,其幽房设施、棺椁修造,不必劳费。陵内不设明器,至于素帐、缦茵、瓷瓦之物,亦皆不置。
冯太后的死,使孝文帝痛不欲生,五日内他滴水未进,毁慕哀悼。对太后的陵墓规格,尽管高闾、游明根等鸿儒重臣多方要求按太后金册遗旨办,孝文帝仍坚持将坟陵拓宽六十步,实际上这是对国君的葬礼规格。
当年十月,冯太后被安葬在自己生前选定的墓地——方山永固陵(今山西省大同市北部),没有和文成帝合葬。孝文帝为了表达自己的孝谨,在永固陵东北约一里处,为自己营造了寿宫,准备死后也埋葬在这里,永伴抚养自己成长的祖母太皇太后。后因孝文帝迁都洛阳,全面实行汉化——这使“太和改制”再奏高歌,将洛阳瀍水以西的北邙阪作了皇家的陵寝之地,方山虚宫后来仅号为“万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