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三十四年 ( 前 213),丞相李斯奏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 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秦始皇“制曰‘可’!”这项《焚书令》政策给《尚书》的流传带来毁灭性打击,原有的《尚书》抄本几乎全部被焚毁。
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有一个人冒着被诛杀的危险,带着《尚书》举家流亡,逃避战乱,此人名叫“伏生”。
伏生,名胜,字子贱,秦朝济南郡邹平人。伏生系孔门弟子轌子贱后裔,自幼嗜古好学,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秦统一后,朝廷设博士70员以备顾问,伏生即为其一。
秦朝末期,由于胡亥的暴政,各地都掀起了叛乱。伏生一介儒生,手无缚鸡之力,又上了年纪,只能在这兵荒马乱的乱世中不停地流亡。,在逃跑的途中,为了保护《尚书》,其子因为护书而被乱兵砍死,其妻不愿焚书取暖而活活被严寒冻死。好不容易回到老家,伏生将《尚书》藏匿于家中的墙壁,而后又颠沛流离二十余年。
公元前191年,西汉惠帝刘盈下令,废除从秦朝继承下来的《挟书律》。伏生听闻此消息,大为高兴,赶紧回故乡,发现墙内的《尚书》书简多已腐朽损毁,损失大半,原来的100篇仅剩28篇。伏生见状伏地痛苦,为了此书付出的惨痛代价但依旧无法完好留存,愧对妻儿、愧对古书、愧对后人啊!
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后闻伏生之名,乃下令召见,然伏生年逾九十,不能赴京,汉文帝遣太常使掌故晁错亲赴邹平。伏生年事已高,言语不清,使女儿羲娥代言,传授《尚书》28篇,传41篇,后世称《今文尚书》。后人称“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有《尚书》而无伏生,人亦不能晓其义,”历代学者赞誉伏生为"尚书再造。"
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鲁恭王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尚书》。西晋永嘉年间战乱,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