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皇后生日,朱元璋在宫里宴请群臣。菜上齐后,大伙都惊呆了,一个个直冒冷汗。朱元璋扫了大家一眼,说道:“嫌弃的,滚!”
朱元璋出生贫苦,知道一茶一饭都来之不易。在开国之初,天下百废待兴,黎民百姓都盼望着一个全新的时代到来。所以,他不敢掉以轻心,花天酒地地享乐。
有一年闹灾荒,太祖与后妃只吃菜蔬和粝米,太监看皇帝的食物还不如百姓,心中难受,说道:“主子爷,您是一国之君,要掌管天下,须好生在意龙体,要不明日起咱改善伙食,也吃些好点的米饭。”
太祖知他是好意,说道:“不要说了,百姓受灾,连这粝米也吃不上,我等怎能享受?”他自己不但不肯吃好米,还让人在宫里开辟出一块地来种菜。因此,他吃的菜也解决了。早餐一菜加一道豆腐,晚膳最多四菜一汤,日复一日,一直不曾更改。
那年马皇后生日,朱元璋在宫里请大臣吃饭,依然是四菜一汤。分别是胡萝卜、韭菜、两碗青菜和一碗豆腐汤。
各级官员见此情形都觉得很怪异,以为皇后生辰必是大操大办,满桌山珍海味。结果菜上来后是这样子的,都惊诧不已,同时也忐忑不安起来,都在猜想此是何宴?
朱元璋走到大伙中间环视,说道:“嫌菜简单了吗?”此话一落,群臣心头一懔,暗想果然不是好宴!只听太祖又说道:“朕听说尔等平时宴请,顿顿山珍海味,酒都不是一口一口喝的,乃是一圈一圈轮,一圈轮下来,两坛好酒便没了。吃完之后,拍拍屁股走人,留下一堆未曾吃完的菜肴。知道那一桌菜百姓能生活多久吗?半年!知道朕能生活多久吗?三个月!尔等之生活,比之朕要好上百倍啊!”
群臣坐如针毡,一个个冷汗直冒。太祖又扫了他们一眼,继续说道:“尔等眼前的四菜一汤,便是朕每日所食用的菜,哪怕今日是皇后生辰,亦是用这样的家常菜招待,嫌寒酸的,滚!”
皇帝把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哪个真敢滚?大伙战战兢兢地把这顿饭吃完,还得装出一副如食山珍海味的样子。从此之后,官场上的大吃大喝之风锐减。
朱元璋节俭不只表现在吃食上面。他的车本该是镶金的,一律用铜代替,床上装饰亦无雕龙镂凤,与中等人家的床榻一样,服饰也没有过多修饰。
为了让皇太子不忘苦难,知道生活来之不易,令太监织麻鞋给诸太子出门时穿。近者走路,路稍远的,也要十分之七的路程骑马,十分之三的路程必须走路。反正出行时不能嫌苦,也得锻炼锻炼,走走路宫中后妃的衣裳也都是洗了又洗,无破损不影响体面,便不准丢弃。
后来朱棣也秉承父风,也是十分节俭,牢记一衣一食皆民所供,百姓尚苦,人君何敢奢侈?
有一官员入京,想讨好皇上,带了一件器皿说是土特产,供皇上把玩。成祖拿过来看了看,不知是什么东西所制,珠圆玉润,光滑润泽,问道:“此乃何物?”那官员回道:“乃五色石也。”
成祖抬头朝官员道:“你拿回去吧。”后来这位官员第二天接到圣旨,被革去了公职,心里委屈,也很纳闷,如何送东西反倒把官位送没了?
传旨太监说道:“当今圣上节俭,说是官府求一物,百姓受一害,那件物件看上去极好,然冷了不能穿,饿了不能食,除了徙增百姓负担又有何用处?”
官员听了,恍然大悟,后悔不迭。
成祖在一次早朝时,抬手露出里面的内衣破袖口,几次塞进去,又露出来,不觉得讪笑。底下臣子趁机进言,陋衣可弃矣,皇上不必恁般苛待自己。
成祖道:“朕拥有四海,不要说一件衣裳,就算是将北京城换一番颜色又有何难?然诸位须知,历朝历代亡于何处?奢靡矣!”
因此,在明洪武、永乐两朝,上至帝王百官,下至平民百姓,如何穿衣打扮,都形成了一套详细的规章制度,不同阶层的人穿不同款式及颜色的衣服,都是有定规的,不可逾越。
历朝历代开国君主,大多都是从基层干起来的,所以他们知道创业苦,更懂得老百姓的不容易。当了皇帝以后也能体恤百姓,懂得节俭。但是,他们的子孙,从小锦衣玉食,没有过过苦日子,不懂一衣一食是怎么来的,一朝当上皇帝,奢靡无度,最后导致亡国。
节俭不仅是个良好的习惯,更是道德问题。曾经在办公室劝人不要浪费纸张,得到别人鄙视,说:“又没用你家的。”是的,没有用谁家的,而是用公司的。劝说并不是为了得到公司表扬和多发工资,而是出于公德心。
我们是不是需要换位思考,仔细想想,纸张生产是要砍掉树,做成纸桨再形成纸。一棵树的长成需要好些年时间,而这棵树就是大家的资源。既然是大家的资源,就包含了你我他,那也就相当于浪费了自己的东西。
节俭并不是小家子气,浪费也并不代表大气,更多是彰显自己的空虚。所以节俭永远是一种不落后的风气,节俭也是为了大资源不被浪费,它不仅仅是自己的,也是子孙后代。浪费一时爽,良心过不了。
试问大家,是喜欢节俭的人,还是喜欢大手大脚浪费资源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