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鲁肃是一位忠厚大度,勇、谋、德兼具的文武全才,他的有些战略思维和谋略艺术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三国志吴书鲁肃传》中载,“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齐,禁令必行,虽在军阵,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鲁肃少学击剑骑射,招聚少年,讲武习兵,后率众投周瑜。赤壁之战时,鲁肃已是赞军校尉。周瑜死后,鲁肃升任奋武校尉,成为东吴的三军统帅。可见,戏曲也好,《三国演义》也罢,都程度不同的矮化弱化丑化了鲁肃,甚至有些事情是移花接木、无中生有,很是杯具。
历史上确有“单刀赴会”一事,只不过“单刀赴会”的孤胆英雄不是关羽,而是鲁肃。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刘两家因为荆州之争,在边界地区屡起摩擦:先是孙权派吕蒙率军攻取了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后是刘备亲临公安督战,派关羽正面迎击。双方剑拔弩张,战争一触即发。为了维持孙刘两家联盟,免得让曹操渔人得利,鲁肃便主动联系关羽在刘家军营里进行谈判。谈判前,鲁肃的部下担心对方会设下“鸿门宴”,不同意他冒险去见关羽。但是,鲁肃从大局出发,毅然决然地带着几个部将,佩挂单刀赴会。
在谈判桌上,鲁肃不顾危险,据理力争,“厉声呵之,辞色甚切”,驳得关羽面红耳赤,理屈词穷。尤其是鲁肃的一番慷慨陈词,更是令关羽哑口无言:“当初刘备在长坂坡时,兵马不足,计穷虑竭,吴主同情刘备没有栖身之地,才割爱借荆州以济其患,使有所庇荫,但刘备矫饰私情,已取得益州,还想兼并荆州,这种行为连凡夫俗子都不忍心去做,何况还是有头面的领袖人物呢!我知道有这样的话:贪而弃义,必为祸。将军你我都是重任在身的人,如果不能明白道理,做不到以义辅主,反而一味袒护其短,哪里会有什么帮助呢?”最后,孙刘两家达成协议:平分荆州,“割湘水为界,于是罢军。”至此,鲁肃不但赢得了这场谈判的胜利,还维护了孙刘联盟的团结局面,其功可谓大也。
分析到此,肯定有朋友会问,为何在戏曲和小说里,“单刀赴会”的主人翁会从鲁肃改为关云长呢?笔者通过分析,私以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时代和人文观念的缘故,使得人们对好恶评价标准的不断发生变化,逐渐形成某些固定模式,导致看历史、观人物存在以偏概全、或偏听偏信现象,故自宋元时期始,人们一直比较崇尚尊蜀贬吴思潮,尤其是到了罗贯中所处年代,更是奉行尊蜀贬魏轻吴的思维模式,因此他为塑造《三国演义》中的蜀国统治集团,特别是为突出刘备、诸葛亮、关云长等人形象,把曹操、孙权、周瑜、鲁肃等一干人等,竭力描写得或性格有缺陷、或能力存不足、或心胸很狭小、或一事也无成,俨然成衬托前者的配角,甚至不惜采取张冠李戴、无中生有的手法刻画,给后人感觉是无语无奈到了极点。
按说,历史就是历史,不容篡改,不能演绎。但作为历史小说、文学作品,这样的事情早已屡见不鲜,见怪不怪了,我们只有无可奈何,任他去罢。作为后人,本着避免以讹传讹,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还是很有必要了解历史真相,弄清历史原貌的。这也就是笔者今天撰此文的一点心愿,希望我之拙笔能起到些微作用,已是极开心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