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晚清服饰

admin 244 0

清代旗袍与民国旗袍的差别

清代旗袍与民国旗袍的差别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

北京的服饰不仅吸收了满族的式样,同时还将满汉服饰加以融合,使京城的衣着更放异彩。

老北京晚清服饰

长袍

清末民初,在北京大街上四处都可以看到穿长袍的人。这长袍又叫"旗袍"。它是昔日北京平民常穿的衣服。这种衣服在民国革命前,甚至在民国后的一段时期里,穿者极为普遍。夏天穿单的长袍,北京人管它叫作大褂。其衣料一般为棉布的,较好的为葛布或夏布的。高贵之家多穿丝质的。道光后的一首名为《罗褂》的竹枝词里写道:"作阔穿来是软罗,腕摇金 宝光摩。那知都下豪华客,看戏依然葛夏多。"春秋时节穿夹袍,入冬后就要穿棉袍或皮袍了。鸦片战争后,"洋布"大量输入,北京人曾用它为料制做棉袍。当时有一首题为《绵袍》的竹枝词中说:"绵袍洋布制荆妻,颜色鲜明价又低。可惜一冬穿未罢,浑身如蒜伴茄泥"。蒜伴茄泥,言下之意全烂了。这是北京的一句歇后语,意在讽刺贪图便宜上了当的人。

说到长袍,它的特点是:袍长过膝,领子是圆的,带大襟有扣襻,袖子肥瘦适中,下摆留有开禊。长袍虽然原本为满族人所特有的服饰,但随着历史的演变,也曾有了某些变化。当初,满族人穿的长袍,袖子是窄的,同时在袖口上还带有"马蹄袖"(箭袖),所谓马蹄袖就是在本来已经很窄的袖口上,再接上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其形状酷似马蹄。马蹄袖的发明和使用,完全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活中形成的。在酷寒的东北,满族人在狩猎中,无论是盘弓搭箭,还是挽缰驰骋,这种保护手背的马蹄袖,都曾起过不小的作用。然而随着满族人的进关,生活环境的改变,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一座城市里住长了,这种多余的马蹄袖还会有什么用呢!此外原来的旗袍是四面开禊的,后来逐渐演变成两面开禊,甚至还有不留开禊的。这种演变也与马蹄袖的隐去相仿。四面开禊的长袍无疑是方便驰骋,日后驰骋渐少,自然要四面开禊就没必要了。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般人就不再穿马蹄袖四开禊的长袍了。只有清代的官服和有地位人的长袍还保留着原样。

最佳的生态建筑

最佳的生态建筑中国文化贡献企业-云裂变 云裂变是由共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与莲城网络科技、盈利来网络科技联合开发运营,强强联合,打造中国最选进的移动互联网立体交易增...详细》 版权声明

由于昔日长袍是北京男女都要穿的服装,因此讲究装饰的妇女,每每在长袍的衣襟、领口、袖边处镶上绦子花边,作为美的点缀。清末北京时兴瘦长袍,长能覆足,袖仅容臂,形不掩臀,若猛然一蹲,就可能撕裂。据说当时这是仿西装而制,于是有人便讥讽说:"新式衣裳夸有根,极长极窄太难论。洋人著服图灵便,几见缠躬不可蹲"。

老北京晚清服饰

男装

马褂

说了长袍必然要说"马褂"。今天北京的青年人恐怕很少见到马褂了,但是总还是能在商店里见到对襟的小棉袄吧,它的样式就很象昔日北京人穿的马褂。说到马褂,自然就会联想到马。实际上,它就是骑马时穿在身上的一种外罩衣。据说这种对襟、圆领、有开禊带扣襻儿的外罩衣,明代初年骑马时就有人穿,不过政府是禁止通常穿着它的。满族入关后就不同了,于是北京便四处可见穿马褂的人了。当时的马褂身长只到肚脐,袖长只到肘臂,开禊也是四面。它也和长袍一样,可做成皮、棉、夹、单以应四时的需要。康熙时,曾兴起一种身长至胯,袖长至腕的对襟马褂。后来曾在民间广泛流行,尤其是上了岁数的人更喜欢它。除了对襟马褂外,还有一种带大襟的马褂,其中"琵琶襟"马褂颇受人欢迎。所谓琵琶襟,就是马褂的大襟边不裁到膈肢窝下,而是从齐肩的第二个纽襻处直接向下裁,只是不要裁到底,让下襟缺一小截。一般说来,对襟马褂多用作礼服,带大襟的马褂多用作常服,而琵琶襟马褂用作行装。

马褂在北京为男子的一般服装,因此它和长袍不一样,大多数马褂是不镶边的。但是在同光之际,北京街上也曾有过"时兴马褂大镶沿,女子衣襟男子穿"的新潮,不过那只是昙花一现而已。马褂多以绸缎织物为材料,也有用兽皮制做的。马褂颜色有蓝、紫、灰、黄多种。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样的旗服

清末女性到底穿怎样的旗服清末女性旗服,罕见的清末民初的社会团体旗帜等文物在长达几十年的传承过程中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损、发霉、褪色、变皱,是怎样的修复才能让这些文物旧貌换新颜? 上海市历史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