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传统节日应唤醒“吃”之外的文化记忆

admin 242 0

【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民间印染:传统与当代的融合

国学文化:中国传统民间印染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在世界享有盛誉。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表现出式微之势。南通的扎染和蓝印花布却异军突起,在保护、传承、发展等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南通扎染的产业发展之路 中国民协调研组 5月31日,罗杨赴现代扎染之乡

我们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我们应通过多种方式,唤醒传统节日“吃”之外的文化记忆


如今国人过端午节,除了吃粽子、插艾叶外,还有通过网络了解端午文化、观看龙舟公开赛等多种方式,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民众在传承古老端午民俗的同时,也为这一千年传统佳节注入更多的现代生活元素。(6月6日《新华每日电讯》)


刚刚过去的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咸鸭蛋外,一些地方出现了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使节日于吃之外,多了一些文化的气息,其中透露出的诸多意味着实值得玩味。


吃之于中国传统节日几乎是天然的重头戏。“民以食为天”在农耕社会追求温饱的价值取向,潜移默化于各种文化与精神活动中。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国人对于传统节日以吃为主基调的行为模式越来越多地提出反思与质疑,这是对于生理需求得到保障后的超越,是对于传统节日内涵流失与本义曲解的不满与不安。


除了吃,传统节日有着丰富的内涵。历史上过端午节,人们除了吃粽子,各地还有喝雄黄酒、插艾草、挂菖蒲、赛龙舟、系五色丝绳、缝荷包等诸多的民俗,在这些民俗的背后包含了许多值得传承的文化财富和思想精髓。但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边是对传统民俗的遗忘,一边是对节日气氛缺失的抱怨,两者纵横交错暴露出国人的矛盾心理。


更令人忧虑的是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节日文化,由于挖掘不够和载体单一,正在传承中“疲软”并逐渐消退,而洋节经“本土化”改造后乘虚而入。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一份调查显示,53.6%的年轻人是为了快乐才喜欢洋节的,57.1%的男性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停留在吃、穿等物质消费上,而洋节更注重精神交流”,60.7%的女性认为“洋节轻松自在,中国传统节日过得累”。


【国学文化】艺术植根民间 泥塑绽放光彩

国学文化:( 泥塑群雕《土窑里的故事》是高根荣倾注了多年心血塑成的作品) 泥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 我国泥塑的历史可上溯到距今4000至10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距今约为6000至7000年左右;河南新

今天的传统节日除了吃之外的乏味,着实令人尴尬与困惑。过去是因为缺食少衣,节日里吃好穿暖的快乐让节日令人回味。而现在仍沿袭此道,忽略了传统节日在文化价值与情感价值上的作用与地位,传统节日就像饱汉面前的廉价酒席显得缺乏吸引力。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看,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传统节日因为传承了特定的行为模式和文化内涵,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血脉与集体记忆。传统节日,我们应当一起缅怀与追思民族的过去,共同展一起奔赴的未来,让灵魂在节日里回忆、栖息。


正因为如此,今天国人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有着更深入的解读,发出了更深切的呼唤:传统节日应该是一个生活过程,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文内容与厚重的文化价值,并值得永远怀念的生命体验。传统节日的核心与本质应是温故“创”新,让心灵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与过程快乐。


我们不缺乏文化内涵丰富的传统节日,缺乏的是传统文化与时代交融的过节理念和过节方式。我们对于传统节日的传承,不能仅仅停留在吃上做文章,不能仅仅听凭于商家对于传统节日的包装、营销、开发。而是要通过媒体大力营造氛围,通过对少年儿童进行传统节日文化教育,通过社会开展的各种公益活动,通过学者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呼吁,最终重建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


我们的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精髓和精神价值是属于华人的集体财富,传承与保护传统节日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因为一个民族只有不断传承、坚守文化传统才能不丧失民族的自尊心与凝聚力,一个民族只有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才能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与创造力。无论是对历史的继承,还是对未来的展望,都离不开我们对传统节日的珍视和认真诠释。因为,我们正在推进的现代化进程本身就伴随着对自身文明传统的不断确认和自我认定。

(尹于世)

(本文来源:新华网)

【国学文化】千年历史文化浓缩--微雕《红楼多宝隔》

国学文化:3月20日,在无锡灵山梵宫举行的天花烂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佛教艺术珍品会展上,嵊州籍微雕艺术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周长兴和他的女儿周丽菊创作的《红楼多宝隔》引起了参观者们的极大兴趣。 《红楼多宝隔》是周长兴、周丽菊父女俩历经十余年苦心经营、精雕细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