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夏 季 养 生(1)

admin 212 0

【国学文化】夏 季 养 生(2)

国学文化:夏季对人体情绪的影响 气温的升高,使人体生理活动和外界的平衡遭到破坏,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不稳,神经反射变得迟钝,精神不振,注意力不够集中。尤其是当气温超过35℃、日照超过12小时,湿度高于80%时,对情绪调节中枢的影响明显增强。若超越了心理承

夏天,指阴历四月至六月,即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为公历五、六、七月,共3个月。其间包括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等六个节气。

夏季,为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黄帝内经》在描述夏天的节气特点时,这样写道:“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意思是说,在夏天的三个月,天阳下济,地热上蒸,天地之气上下交合,各种植物大都开花结果了,所以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

夏季以暑气为主令

夏季暑气当令,气温偏高,总的来说,夏季可用高温、多湿热来形容。但就天气递变过程来说,又呈现出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天气系统,即初夏的梅雨天气和盛夏的伏旱天气。无论是湿热天气或伏旱天气,对健康、对生物钟的运转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充分认识到这些特殊性,以谨慎度夏,健康度夏。

中医认为,暑为阳邪,为火热之气所化,独发于夏季,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侵入人体,常见腠理开而多汗,汗出过多导致体液减少,此为伤津的关键。津伤时,即见口渴引饮、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

【国学文化】秋 季 养 生(1)

国学文化:秋天,是从立秋之日起,到立冬之日止,为公历八、九、十月,共3个月。其间经过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并以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日)作为气候转化的分界。 秋季为燥气主令 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其气清肃,其性干燥。每值久晴未雨、气候干燥之际,

从人的健康而言,人体最适宜的环境温度为18~28℃。气温达到或超过36℃时,易导致体内神经组织和内分泌组织的调节功能异常。夏季气候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为适应炎热的气候,皮肤毛孔开泄,排出汗以调节体温。但是,汗液过度排泄,易导致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发生中暑。特别是大量出汗和气温增高,易造成脱水,使血液浓度增高。这样,容易使老年人脆弱的血管发生阻塞,引发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大量出汗使尿量减少,不利于排毒。而夏季无论是体内代谢产生的废物,还是通过饮食等进入体内的有害物质,是一年中最多的季节。所以,人体必须一方面注意防暑,另一方面要适应夏天气候,使体内调节功能不因外界高温而失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健康。

湿为长夏之主气

湿为长夏之主气,在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长夏季节既炎热又多雨。人们所说的湿病就多见于这个季节。这个季节里空气中湿度最大,加之或因外伤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处潮湿,以至感受湿邪而发病者最多。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好伤人体阳气,病多缠绵难愈,这是湿邪的病理特征。不仅如此,湿邪亦好伤脾阳,一旦脾阳为湿邪所遏,则可能导致脾气不能正常运化而气机不畅,临床可见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温。尤其是脾气升降失和后,水液随之滞留,常见水肿形成,目下呈卧蚕状。

对于湿,现代科学用湿度来表示,是指空气中的含水量,物体潮湿的程度。空气的湿度是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体有直接的影响。一般来说,对人体适宜的湿度是40%~60%,当气温高于25℃时,适宜的相关湿度为30%。秋天,天气凉爽,湿度适中,人的精神倍增;而夏季三伏时节,由于高温、低压、高湿度的作用,人体汗液不易排出,出汗后不易被蒸发掉,因而会使人烦躁、疲倦、食欲不振,易发生胃肠炎、痢疾等。若湿度太低,上呼吸道黏膜的水分可大量散失,从而使抵抗力下降,易引起感冒。不仅如此,长夏时节由于天气闷热,阴雨连绵,空气潮湿,衣物和食品都容易返潮,甚至发霉、长毛,人也会感到不适。若穿着返潮的衣物,容易感冒或诱发关节疼痛,吃了霉烂变质的食品,就会引起胃肠炎,甚至导致中毒,所以在长夏一定要重视防止湿邪的侵袭。

 

【国学文化】云南德宏泼水节很“猛”很“现代”

国学文化:图为少数民族同胞相互泼水,传递祝福。中新社发 何海燕 摄 中新网芒市4月11日电 (胡远航) 4月是云南德宏人最喜欢的一个月份,因为一年中最隆重的佳节泼水节到来了。从4月11日起,人们便走上街头一连三到七天泼水相庆。而相比从前,现在的泼水节更多的带上了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