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少儿私塾 成人童话的投射
国学文化:国学热不是新话题,但国学热与产业运作结合,演变成儿童私塾热、读经热,这倒一直是个有争议的社会现象。可以说,这种来自理想主义的运动,既是一种对东方道德的怀旧,也是一种对现代性的反叛。它既是一种民族精神生命的回归,最后又不免要在全球化和商业化
![]() 春分过后是清明。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此时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境中,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 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来源:太原日报
|
【国学文化】墨行笔端勾勒汉字之美 少年品味中国文化
国学文化:2月9日,中国农历新年的年味还未淡去,远在德国汉诺威市的克龙斯贝格综合中学的师生们挂起中国福字,贴上新春对联,打出了欢迎光临的标语,迎接18位来自中国的小书法家和他们的家长、老师。 上午9时许,小书法家代表团一进克龙斯贝格综合中学的校门,就受到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