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话说兔年立春
国学文化:今年的立春在大年初二,仅仅挨着春节。 漫长的农业社会的历史,使得我们中国的节日和节气密切相关,而无论是在节日中,还是在节气里,立春都是格外突出而至关重要的。一年之际在于春,经过了秋收冬藏之后,春天的到来,是周而复始、万象更新的新的一年的到来
在大年三十成为现实,成为活生生的天伦之乐。究竟什么力量把这原本普普通通的一天如此神奇地放大。当然是年文化。中国的年文化有多厉害! 年文化不是哪一天建立起来的。它是数千年历史中不断创造、选择、约定俗成和不断加强出来的。它通过大量密集的民俗方式,五彩缤纷的节日包装,难以数计的吉祥图案,构筑起年的理想主义的景象。它既有视觉(颜色与图象)的、听觉(鞭炮与拜年的呼声)的、味觉(应时食品)的、又有嗅觉(香火和火药)的;它们占有了我们所有感官,直到心灵。我们创造的文化迷住了我们自己。由此我们懂得,真正的文化不在大轰大嗡的用金钱造势的文化节上,而是看它是否浸入人的心灵和血液中。看一看当今年年腊月里的春运就会感受到文化有多大力量。一亿多人加入到浩浩荡荡“回家过年”的春运队伍。除去春节和年文化,谁能调动起如此阵势的千军万马?这一刻,深深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深刻地潜在我们的血液里,一年一度地发作一次。 回家就是为了大年三十。这一天意味着故乡、热土、父母、家园、血缘、根脉。这一天是人们创造的文化为自己规定的团圆的时刻。因此,这一天的文化氛围是激情、温馨、和谐与富足。 当然,生命也在这一天经历着特别的感受。 不管怎样兴致勃勃地打算着未来的一年,但毕竟要与眼前一点点失不再来的时光依依惜别,并开始与陌生的时光发生接触。中国人不像西方人那样倒计时地数着数字迎接新年,然后狂欢,而是静静地“守岁”。守着只有在这一段时间才能看见来去匆匆的生命时间的珍贵。你体会过唐太宗在《守岁》诗中“迎送一宵中”的感觉吗? 小时候大年三十午夜燃放鞭炮过后,守岁的大人们仍不见意,孩子们却一个个挺不住了。我还跑到水管前,把凉水揉进不争气的疲软的眼皮。宋人苏轼不是也说“儿童强不睡”吗?那一刻会感到长夜无边的意味,随后便浑然不觉、流烟一样地进入了软软的梦乡。待一睁眼,第二天,也是新的一年的头一天,眼前一片闪闪发光,异常明亮,好像什么都是新的,包括空气。 时间有时也是空间。 当我们从旧的一年跨入新的一年,就像从一个空间走进另一个空间。这个崭新的空间又大又空,充满不曾使用过的时间。人们在这一瞬的期望是万象更新。 那时的孩子们会忽然看到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摆在枕边,原是大人在年夜里悄悄放在这里的,香喷喷地散发着一种深切的祝福——终岁平安。 就这样,人生又一个大年三十已经留在记忆里了。 |
【国学文化】老子著作
国学文化:《 老 子 道 德 经 一 则 》 窦 中 亮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 易经 》和《 论语 》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