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兔年说“兔”

admin 257 0

【国学文化】汉族民间忌讳

国学文化:农历大年初一至初三,忌踢门槛、扫地、抹灰、倒垃圾、挑水、劈柴、动用刀斧锄、动土和打骂人等;白露节令时,忌人体各部位沾水;每天早间忌说梦、鼠、虎、鬼怪等;农历无立春节气为哑年,忌结婚、做屋、砌灶、迁居、发蒙等。 过年和立春日,出嫁女儿忌在娘家

“虎去神州添活力,兔奔华夏送春来”,辛卯“兔年”即将来到。

“兔”在中国是一个美好字眼。它既是人的生肖之一,也与人类的生命、人们的美好的希望密切相连。

兔机敏驯良,乖巧可爱,早已成为人类的朋友。老百姓一直把它视为吉祥之物。我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与嫦娥相伴是玉兔。在广寒宫里玉兔在桂花树下抱铁杵捣药,降福人间。文学作品中常将玉兔喻为明月,有“金乌西坠、玉兔东升”,“冰兔半开魄,铜壶微滴长”之说。《孙子兵法》有“动如脱兔”;《淮南子》有“兔子走火如马则追风逮日”;《三国演义》有“马如赤兔,关公千里走单骑”之说。唐诗中有《小白兔》一首,“新秋白兔大于拳,红耳霜毛趁草眠。天子不教人射击,玉鞭遮到马蹄前”。明诗中有《白兔》一首,“夜月丝千缕,秋风雪一团。神游苍玉阙,身在烂银盘。露下仙芝湿,香生月桂寒。如可问,欲乞万年丹”。作者通过人与白兔共鸣的态度,从侧面揭示了小白兔的静美与可爱。民间艺术则称“兔”为“兔儿爷”,穿着大将军行头,造型生动诙谐,威风凛凛地骑在老虎背上,深受儿童喜爱。

【国学文化】如何做到谈吐文雅,言之有“礼”

国学文化: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人们表达意愿、思想感情的媒介和符号。语言也是一个人道德情操、文化素养的反映。在与他人交往中,如果能做到言之有礼,谈吐文雅,就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相反,如果满嘴脏话,甚至恶语伤人,就会令人反感讨厌。 言之有礼,谈吐文

“兔”,是动物兔的象形字。汉代许慎《说文解字》解释说:“兔,兽名,像距后其尾形。”其甲骨文、篆文描画的正是“兔”的长耳短尾的形象。由“兔”字派生出的汉字并不多,但都很有特点。例如,“逸”是一个会意字。兔子跑得快称为“逸”。《说文解字》等书都认为“逸”字表示兔子“善逃”。这表明,兔子当之无愧的长跑冠军。于是又有“奔逸”、“逃逸”、“逸失”、“游逸”、“隐逸”、“安逸”、“逸闻”、“超逸”等词汇。

兔子还有很多特性,值得我们效仿和思考:兔子有长而又发达的后肢,前后肢比例为5比9,故善于攀缘、跳跃,奔跑。现代科学发现,兔的奔跑时速可达70多公里,比马跑得还快,有时连虎豹也奈何它不得。中国有句成语:“兔子不吃窝边草”,讲的就是兔子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好生存地盘。窝边草是用来藏身用的,把它吃了,岂不是把自己暴露在敌人眼里自取灭亡。成语“狡兔三窟”,讲的就是兔子具有“忧患意识”,凡事都必须留有余地。

至于有些成语或俗语好像拿兔子的短处说事,其实是读者误解了。比如成语“兔子尾巴长不了”,是断言各种不良现象必然短命,原意与兔子毫不相干。还有成语“守株待兔”讲的是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成语“守株待兔”告诫人们不要死守狭隘经验,墨守成规,不知变通。再有“红眼病”也来自兔子的眼睛。兔子眼红并非嫉妒别的生物所致,而是它的致命弱点。科学考证:兔子眼大,眼珠突出,现浅红色,长在头部两侧,属于全视野。但由于眼睛离得远,不能立体成像,无法判断物体移动的远近,以致视力不强,是个典型的近视眼。这些都不是兔子本身的错。也可以说是兔子对人类的另一种贡献。(王 涛)

【国学文化】我国各种宗教礼宴的概况

国学文化:宗教礼宴是指在某些宗教的教义或戒律制约下形成的社交宴席。 我国分为五种: 一、佛教宴席,又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大乘佛教有灵隐寺素席,小乘佛教有布朗族的赕什拉宴席; 二、道教宴席。如全真派的武当山混元大席; 三、喇嘛教的祭神席。如珞巴族的烧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