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文人收藏经:文房用具鉴赏
国学文化:我国历史的长河中,很早就有“文房”之称,笔、墨、纸、砚被誉为“文房四宝”。
人生两境界:一个知道,一个知足。 做人两个要求:上,能知道;下,能知足。 知道,让人活得明白;知足,让人活得平和。 上,能知道 “知道”这个词通常是晓得、明了的意思,它的含义在于对事物有所认识、了解。 “知道”最初真正的意思是:知“道”,就是“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所以《礼记》上说,“人不学,不知道”。 知“道”才能得道,得道就是高人了! 人应该知道那些“道”? 1.道不离日常生活 老子说:“道法自然。” 人生的规矩规则、养生安乐,都来源于自然之道。 庄子说:“道在屎溺。” 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道,人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体验道,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不离日用常行内”。 历来的大儒(儒家得道者)、高功(道家得道者)、大德(佛家得道者),他们讲的都是看似平常、切于实用的道理,教导人不离日常生活。宣扬神秘,神话自己的往往是邪教。 2.道是平常心 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普通人,看作是一个极其平常的人,放下傲慢和自负,返归平凡,投身于生活中的点滴琐事,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把自己的家人照顾好,把自己的生活处理好,就靠近道了。 大多数人在富贵利达时,和穷困潦倒时,心态是截然相反的,整个心灵完全被外境影响,这时平常心不见了。若能在这种“不平常”的时候,还能保持平常心,就是“道心”了。 3.道不远人 《中庸》:“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意思是: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 一条大道,欢迎所有的人行走,如果只允许自己走,而把别人推得离道远远的, 那就不是知“道”了。 生活不是远离世人而去追求自我完善,生活就是要在各种麻烦、烦恼中寻找生命真谛,所谓“修行当在红尘中”。 既然如此, 就不要对人求全责备,而应该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下,能知足 真正知“道”的人,一定会克制自己的物欲。 人无百年好,花无百日红,万事都有盈亏消长,所以知“道”的人都懂得知足,很开心快乐地守着“道”,因为守着这个“道”,就是守住家庭的幸福,平安,健康,寿命。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人如果不知足,常常招致灾祸,带来不幸。相反,满足于自己的境况和利益,就能避开祸患,反而常常能得到利益与心理的满足。 老子指出,人如果不知足,贪恋功名、钱财、喜好,必然最终损害自己。求名则不爱其身,图财则有损其身,贪得则病其身。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即知足则不会遭到损辱,知其止则可以避开危险,生命也可以长久了。 知足是一种境界。知足的人总是微笑着面对生活,在知足的人眼里,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他们会为自己寻找合适的台阶,而绝不会庸人自扰。 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知道自己是一块什么“料”。是块铁就去打钉,不要幻想顶替不锈钢;是根椽子,就不要幻想挑大梁。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不抱经过努力不能实现的幻想。是什么,就做什么,就做好什么,事半功倍,人生照样辉煌! 文:儒风大家 |
【国学文化】古琴的四美:韵律美、人体美、文墨美、苍古美
国学文化:古琴之美,要者有四,曰:韵律美、人体美、文墨美、苍古美。 韵律美 古琴在其外观、形制、装饰、音响等方面呈现在我们视听感觉上的最大特质是韵律。所谓韵律,是指感觉通过线或面或光的圆转所造成的一种动势,这种动势能够制造出某种旋绕着的、但又似乎是凝
标签: 国学文化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资料 传统文化故事
版权声明:部分文章来源网络,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